|
如果說一本書是一盞燈,書的作者是燃燈者的話,那么聚集著許多書的書店就是一座燈塔。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總會忙里偷閑地到書店逛逛,這種尋訪像是一趟探索未知的旅程。對我來說,書店成了一個時常掛在心中的必然去處。甚至可以說,書店成了我去某一個城市的誘因。 話雖如此,位于惠安縣螺城鎮中山北街上的新華書店依然是我最感親切的書店。書店所在的位置可謂文風濃郁,惠安縣文廟近在咫尺,惠安縣教師進修學校在幾米之外,書店斜對面便是百年老校惠安實小。跨過開闊敞亮的店門,右拐走到盡頭,最靠墻的一排書柜擺放的是文學、歷史、社科類書籍,柜前的空間是我時常駐足之地。翻開心儀的書籍,進入文字的世界里,窗外的嘈雜與我無關,內心的焦灼暫時消去,唯余一片寧靜。清人石玉昆的《包公傳》與文學評論家林崗的《漫識手記》正是新近從店里購得的好書,它們被我擺放桌上已近一個月,常與安坐書桌前的我相看兩不厭,如莫逆于心的老友一般。每每看見滿屋好書,我總會意識到,買回來的何止是書?買回來即喚回來,喚回對歷史人物的好奇、喚回對先生之風的崇敬、喚回期許已久的寧靜。 到書店有時候也只是逛而已,逛逛看看并不買。不是特意不買,而是沒有喜歡的就不買。逡巡一番,猶如“書店巡閱使”,帶著自詡的雅號流連一番隨即離開。離開時并不戀戀不舍,得空時、有心事皆可再來。如此說來,逛書店已不僅是一種習慣,它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既如此,書店就不僅是購書的場所,對我來講已然上升為一個精神場域。不買書時,只要身在書店里,即可覓得寧靜。在單位里工作中沉滯多日,再到書店里來,如到洞天福地,常會心生長恨寧靜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慨嘆。 有時候并不進去,只是急著趕往他處的路過,我也得看向里間,看看站在那排書柜前的背影,是高大還是瘦削、是挺拔亦或不挺拔。有時也看看他們的側臉,多少次我心滿意足于這為我獨有的觀察角度。年老的他或年輕的她,年老的她或年輕的他,都是我的同道。看過他們的背影或側臉之后,我常會這么想。以后可能在某個場合會無意中遇見的同道,或者此生永無相見之緣的同道,是書籍是書店把我和他和她連結在一起,在社會這個大網絡中織就一張小小卻錯綜復雜的書香之網。 書籍當然是重要的,否則書店便不復存在。書是書店的源頭,書店是書的存放與展示空間。相較于書房而言,書店更顯其開放性。書店有言說的廣闊空間,它指向熙來攘往的所有人。故而盡管視書店為燈塔已多年,我依然常常琢磨著:書店的存在對現代人到底意味著什么。 書店,至少意味著以下這些。 這個燈塔散發出的光芒,暗示著我們,每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不是與我們毫無瓜葛的。人同此心。別人的歌哭啼笑,都與我們生命中的某一個階段、某一個階段中的某一種情感有著相似的節奏。在書店里,我們常因在不同時刻翻閱某本書而產生共鳴。這份共鳴我不知,你不知,唯有書籍知道。在書店之外的廣闊空間里,我們常因目睹某些人的命運而悲欣交集。書店便是特意為了心之柔軟而存在的。在這里,靜靜地咀嚼人世的無奈、痛楚、悲哀,它們貌似寄存在于別的血肉之軀里,實則與我們息息相關。可以說,這座燈塔是高貴的、非同尋常的。 此外,這座燈塔照出的不僅是依稀可尋、隱約可見的高貴,它當下的窘困折射出的是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它是一座已經敲響警鐘的燈塔。淪為物質的奴役已不是個例而是多數人共有的處境,是的,多數人無暇顧及內心的精神需求。人之幸福,如果沒有心靈來呼應,單憑物質的豐盛是無法實現的。書店如燈塔般的存在,就是提醒蕓蕓眾生,要給心靈留一片足夠休憩的綠蔭,才有擁抱幸福的可能。 令我擔憂的是,成長于網絡時代的青少年以后罕有與書店有關的回憶。這一代人中的愛書之人,習慣于網上購書,極少涉足實體書店。因此,這也是值得期待的,這部分數量龐大、正處于上升階段的人群,正是書店立足現實、提升品味并擴大宣傳的最大原因。讓這部分人對書店心生牽掛,讓逛書店成為他們的習慣,不僅有利于書店的長遠發展,對推動全民閱讀社會的建立亦有深遠的意義。 (張家鴻)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