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家鄉三月春,野菜千萬,可我卻只惦記深山里的春筍。春分一過,各種筍就此破土,勢不可擋。 筍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因一字之鮮。第一口春天,當然得是春筍。春天里越早冒頭的筍兒,越有那一份清、鮮、甜的滋味。清晨的陽光透過竹林,照在飽經春雨滋潤的筍上,她們個個脆嫩挺拔,光是將筍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飽含的鮮甜汁水,更別提一口吃進嘴里了。 正所謂:“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想不俗與不瘦,餐餐筍煮肉。” 這話其實蘊含著科學依據的,鮮筍本身幾乎90%都是水分,其余是纖維素、蛋白質和糖等。如此粗纖維的筍,按照農村人的話說,筍食多了“刮油”不頂飽呢!聰明的鄉村美食家想到了好法子,就是將筍與咸肉、五花肉一起燉煮,本來俗氣的肉湯,因筍的加入,立馬變得靈動起來,鮮美中帶著一絲絲醇厚。當年鄭板橋吃過江南的筍念念不忘,于是寫下“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這樣的名句。春天的新筍聚蓄山林的靈氣,與鰣魚等肉類的鮮肥相互融合,于是有了大雅大俗的食趣,自然是大美之味。 古漢語詞典《爾雅》記載:“筍者,竹萌也。”幾種春季萌發的筍中,我最喜苦筍,苦筍之味如人生啊!初嘗苦筍你可能會覺得略帶苦澀,但細細咀嚼品嘗,舌尖就會漸漸感受到苦筍的清香回甘。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國》里,將苦味歸于甜味那一集的,因為在中國人的味覺里,苦一直是另一種甜,有苦,才會有回甘。 每年清明前后,我都會回鄉村,與我母親一起背上背簍,到深山老林中尋覓苦筍。入得竹林去,聽得一耳青色歸。伴隨著蟲鳴鳥叫,可能還有野豬啃食過的痕跡,苦筍林顯得妙趣橫生。純正的野生苦筍,筍狀細長,筍殼帶絨毛,味苦但甘味足。每次都能采摘幾十斤回來,母親都會剝好筍殼,切掉不嫩的部位,將筍焯過水,隨后便將大部分剛出鍋的苦筍,送到村子里上了年齡的老爺爺、老奶奶家中。有時我不是很理解,那么辛苦采摘回來的苦筍,為什么都要送出去呢?母親這時就會笑盈盈地告訴我:“老人家們現在爬不動山了,我還干得動就多摘點,讓他們一起品味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幾十年來不曾變動的滋蘊。” 這簡單的話語,也許就是品食春筍的收獲,除了能體會深山特有的靈氣,喚醒你藏于心底的思鄉之情,更讓你忍不住喊一句:“久違了,春天!”“久違了,人情味。” (鄭麗婷)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