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滿”這詞,讀來有一種清潤飽滿的溫柔之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由此可見,萬物在小滿時節是小得盈滿的。有詩云“枇杷黃后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我聯想到家鄉蘇州洞庭東、西山島上,漫坡的楊梅樹上,一顆顆烏紫飽滿的楊梅盈滿枝頭。 此時,在家鄉的街頭巷尾,隔幾處就能看到村婦挎著竹籃,里面盛滿一顆顆水汪汪、紫悠悠的楊梅,籃子上面蓋著新鮮的蕨葉,煞是誘人。 “南方珍果,首推楊梅”,大文豪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卻因禍得福嘗了不少天南地北的美食,比如,他流放嶺南時,閑來無事,逛至羅浮山腳下,嘗吃了幾顆新鮮荔枝,歡喜得不得了,詩興大發,隨口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流傳千古。后來,他又去江南做官,初夏時節,嘗了當地特產楊梅,居然“移情別戀”起來,話鋒一轉,“客有言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或對西涼葡萄,予以為未若吳越楊梅。”言下之意,比起荔枝,老夫我更愛楊梅! 提起吳越楊梅,名氣最響的莫過于浙江仙居東魁楊梅。仙居,美其名曰神仙居住的地方,好山好水好楊梅,一個個頭足有乒乓球那么大,果肉厚實,曾在香港超市售出一美元一顆的高價。我家鄉洞庭山所產之楊梅,個頭雖遠不及東魁楊梅,可濃縮是精華。且口感細膩,嫩如二八少女,一掐就出水。家鄉除了紫紅楊梅,還有一種白楊梅,就像老虎里的白老虎,得了白化病的變種,亦成了稀有品種,物以稀為貴,口感更勝尋常楊梅。難怪“山中宰相”王鰲不惜紆尊降貴為家鄉楊梅打廣告:“楊梅為吳中佳果,味不減閩中荔枝。” 某年初夏,清代美食家李漁病到半死不活,彼時新鮮水果楊梅上市了,聽聞屋外楊梅叫賣聲,這位“頭號吃貨達人”饞得哈喇子流了一地,不管不顧跑出去稱了好幾斤,顧不得“楊梅性熱,不可食用”的醫囑,一口氣全落肚中,五臟六腑頓時心通氣順,似打通任督二脈,病居然不藥而愈了。 古人有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竊以為,那是因為楊貴妃沒吃過楊梅,有一位“梅粉”寫道“若是太真得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眾所周知,荔枝是出了名的難儲存,“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然楊梅更嬌嫩,早上剛從樹上摘下,下午就變味,幸好楊妃無緣邂逅楊梅,否則,老李這等“寵妻狂魔”,做出遷都江南的出格之舉亦未可知也。 所以吃楊梅,最講究一個新鮮,母親用鹽水浸泡楊梅,一顆顆撈起來,盛放在白瓷盤里,宛若一顆顆瑪瑙,甜中略帶酸,一邊追劇一邊吃,不知不覺一盤下肚,仍意猶未盡。這樣的吃法太過斯文,不過癮。最為快意的吃法索性爬上楊梅樹,一顆顆現摘現吃,有點類似于孫猴子入王母娘娘的蟠桃園摘桃吃。 楊梅入饌,做成一道道佳肴,亦不失為一種詩意的吃法。我祖父在世時,入了小滿,楊梅上市,家中廚傭別出心裁做出楊梅燒排骨,燉好或炸好的排骨用楊梅翻炒收汁即可入盤,楊梅酸甜,和肉類搭配,去腥解膩,這道菜看起來紅亮顯眼,聞起來果香十足,《本草綱目》有“楊梅可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之效用,楊梅入菜,端的是清新開胃。 好友是洞庭東山北望村人,那里的百年楊梅老樹一棵接一棵,小滿至,漫山遍野的楊梅星星點點,烏紫撩人。好友以楊梅入肴,做了楊梅烤仔排、楊梅淋大黃魚、楊梅燜雞翅招待客人,酒足飯飽,坐在楊梅樹下閉目養神,此時一顆顆熟透的楊梅滾落在地上,撿起來一口一顆往嘴里拋,清甜中帶著一絲酸爽,消食去膩,不知不覺,發現酸倒了大牙。說來也奇,我幼年極愛荔枝,成年卻更喜楊梅,較之純甜的荔枝,楊梅那微酸的口感更令人欲罷不能。 古有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今人用楊梅泡酒。在我家鄉,楊梅熟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備好一瓶自制的楊梅酒,一不小心吃壞了肚子,只要喝兩口,立馬止瀉,比任何中西藥都管用,且無任何副作用。 梅子做酒,十里清歡。在這農家小滿天,吃幾顆楊梅,喝幾口梅酒,整個夏天也立馬清爽詩意起來。 (申功晶)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