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黨建 興產業 重治理 順民心 醴陵市嘉樹鎮譜寫基層治理新篇章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5月23日訊 近年來,株洲市醴陵市嘉樹鎮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結合本鎮產業興旺、企業眾多的特點,大力探索以炻瓷產業協會為主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徑。不斷發展壯大產業、提升人居環境、倡導文明新風、加強基層治理、促進群眾增收,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畫卷正漸次清晰。 黨建引領 “剛辦廠時,我還是個門外漢,不清楚原材料采購點,花了很多冤枉錢,廠里資金一度非常緊張。(炻瓷產業)協會成立后,進貨渠道得到統一,和單獨采購比,價格下降了8%至10%。”泰昌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建湘2015年回鄉辦廠,發展中遭遇瓶頸。自嘉樹鎮成立了醴陵市嘉樹炻瓷產業協會,各企業的進貨渠道得到了統一,不僅價格優惠了,質量也更有保障。作為協會成員單位之一,一年下來,泰昌陶瓷有限公司成本可以節省近10萬元。 2014年起,陶瓷業先后受到勞動力成本上升、世界經濟危機等,沖擊不小。嘉樹鎮炻瓷企業間也存在相互挖人、惡性競爭的現象,發展受到牽制。對此,鎮黨委、政府組織黨員干部積極下基層、進企業,聽意見、解難題,對炻瓷行業的情況深度調研。發現炻瓷行業亟需一個規范的企業組織,引導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鎮黨委書記黃志強介紹,引導企業抱團發展,成立嘉樹鎮炻瓷產業協會成為嘉樹鎮政企之間的共識。在此背景下,2016年,在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下,炻瓷產業協會成立,并設立黨總支。 協會黨委成立后,引導各企業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炻瓷產業協會黨總支書記姚先君告訴記者:“通過產業協會黨組織,把分散在各企業的技術人才組織起來,圍繞產業發展和生產經營開展組織生活,將業務骨干優先發展為黨員,將優秀黨員培養為業務骨干。同時,設置黨員示范崗開展企業黨員亮身份等活動,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炻瓷產業協會現有會員單位19家,建有14個非公黨支部,黨員101名。協會負責人謝泉英表示,協會將繼續充分發揮榜樣先行作用,將移風易俗、禁毒禁賭等文明新風建設納入協會章程。 發展產業 穿過一排排廠房,越過一個個工地,高峰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幫扶車間一派繁忙,今年46歲的脫貧戶畢朝芬正熟練地給手中的瓷器貼花。在這里,每天有5萬余件瓷器出廠,遠銷海外。“幫貧車間開到家門口,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里。”畢朝芬捧著手中的印花杯高興地說。
炻瓷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運輸、紙箱生產等周邊行業發展,為更多村民提供了創業和就業機會。炻瓷產業從業人員1.1萬,產值超過15億元。嘉樹鎮7個村干部感覺到,由于家家都參與炻瓷產業當中,許多過去難調解的糾紛如今迎刃而解,產業發展成為凝聚村民共識的重要抓手。 如今,炻瓷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大家的腰包鼓了,矛盾糾紛也明顯減少。據統計,今年以來,全鎮僅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61宗,調處成功率達100%。 聚鄉賢力量 鄉村振興,人才是魂。嘉樹鎮依托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契機,積極引導外出鄉賢回鄉創業。滲泉村村民、泰昌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建湘就是其中一員。2015年,一直在外打拼的他了解到家鄉的招商引資政策,毅然決定放棄外地豐厚的收入回鄉創業,帶領鄉民共同致富。 “剛建這個廠時,完全沒有任何經驗,對炻瓷行業也是一竅不通。”周建湘告訴記者,在鎮政府和協會的幫助下,泰昌由剛開始70余名工人發展到現在300名,年產值翻了3番。周建湘在獲得成果的同時,也不忘鄉鄰,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公司成立以來,他便開設“金秋獎學”項目,只要公司員工子女考上大學,都會得到一筆獎學金。同時,還定期給學校捐款,每年用在教育上的幫扶資金約20萬元。 像周建湘這樣的鄉賢還有很多。嘉樹村栗塘組老黨員周作啟退伍返鄉,一直熱心于村組公益事業。2021年,嘉樹村黨委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文化講堂和書屋的建設是其中重要內容。周作啟找到村委會,將自己一處空著的房子無償捐獻出來,自掏腰包對內外墻和地面進行裝修,打造屋場書屋和文化講堂。 屋場建起來了,公共衛生卻成了一個大問題。“這里是大家的家,也是我的家!”周作啟看在眼里,決心改變村里公共衛生差的現狀。他與村里幾名老黨員商討,組建了一支14名成員的志愿服務隊。主要維護屋場道路、環山溝渠、曬場與組主干道等公共場所衛生和環境的維護。周作啟“承包”文化廣場周邊地域和公共廁所的衛生清理。在周作啟的帶動下,栗塘組其他村民紛紛加入志愿服務隊行業。去年,栗塘組全組45戶居民,有38戶居民獲評市鎮兩級文明家庭、最美庭院。 如今,栗塘幸福屋場已成為創建鄉村振興“嘉樹樣板”。走進栗塘組,順著干凈的村級柏油路蜿蜒而行,道路兩旁不知名的野花在風中搖曳,“村規民約”“炻瓷文化”等文化墻映入眼簾,和諧而靜謐。踏上“健康跑道”,儺文化廣場儺戲舞動,屋場農旅初具規模。村黨委書記葉昭飛自豪地說,“我們堅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建設幸福屋場村民戶戶出資,自籌資金達70萬元。 深挖產業文化
在滲泉村村口,有一面特殊的文化墻。墻面由數個陶罐拼接而成,背后則是龍窯舊址。為讓古窯重新煥發生機,滲泉村在古窯旁打造了一條3公里的文化墻.“龍窯是炻瓷的發源地,我們利用666個陶罐,建了這面文化墻,后面3公里文化墻主題涵蓋黨建引領、炻瓷文化、歷史故事等,展示村里文化底色,既改善人居環境,也提升了村民精氣神。”滲泉村黨總支書記易衛國說這話的時候,目光炯炯。 此外,嘉樹鎮還整合炻瓷產業協會等社會多方資源,在道路交通建設上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對11條村組道路23.4公里進行“白改黑”提質.改造并修建村橋梁兩座,優化農村人居交通環境。同時,充分利用村文化禮堂、會議室、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文化陣地,積極開展新時代文明傳習活動,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美麗鄉村。 (本報記者 黃杰 通訊員 廖勇)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