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蘭溪浩浩湯湯百余公里,快到大海的時候,在莆田涵江流連,“旋”下一個逗號————全省最大的淡水湖白塘湖。“白塘秋月”是莆田勝景,白水明鏡,一輪秋月,璀璨照映。不過,當上岸走入古村洋尾村,就會發現這里還有一輪“白塘秋月”————千古長照、朗月般的人物李富。 1300多年前,武則天為了維護統治而對李家后人迫害鎮壓。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江安王李元祥后代避亂南遷,其第十四世孫李伯玉由南安遷入莆田洋尾。洋尾,即北洋平原尾巴,靠入海口,由此成為李氏一支族人聚居的村落。今天的這里,處處可見時間停住的腳步,在那些古墻翹檐、祠堂牌坊,我們一抬腳似乎就可進入宋、元、明、清的年代。而綠樹村邊,小橋流水,江南水鄉的情調仿佛又是一種永恒。 李伯玉后裔李富,字子誠,號澹軒,宋元豐八年(1085)生于洋尾村,為閩中商界巨賈李泮的長子。據說,他的到來,是母親黃氏在梅峰(梅子岡)觀音亭求觀音而得,所以大喜。他一出生,家中就舍梅峰一百多畝地建為佛寺,俗稱梅峰寺。李泮晚年得子,李富子承父業。 李富很富,就如其名。財富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并不容易,李富用一生做了答卷。 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李富毅然捐獻家財,招慕興化子弟3000人抗金勤王。那時白塘只是他家花園池子,稱“半月池”。為提高戰斗力,適應航海北上,他擴寬白塘,作為義兵的操練之地。當幾十艘海船從涵江三江口海道揚帆北上時,真可謂浩浩蕩蕩,意氣風發。他們隸屬名將韓世忠麾下,屢敗金兵。岳飛曾作《送紫巖張先生北伐》贊:“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地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閼氏血,旗裊可汗頭。歸來報名主,恢復舊神州。” 在抗金斗爭中,他“身先士卒,苦樂同謀”,戰術上“奇正闔辟,變化不窮”,所至“皆聞風喪膽”。他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金兵敗回北方。宣撫使張淵賞識李富的才略,薦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世稱“李制干”。李富又向朝廷進《奮邊策》,陳述抗金策略,卻被秦檜所壓抑。岳飛十分賞識李富,當得知其家族修譜牒,揮毫寫下“李氏譜牒子孫保之”送予。李富知道權奸當道,報國志愿難以實現,托言母親年老,辭官歸養。 紹興八年 (1138) 底,李綱致信李制干,附岳飛詩一首,再次請他在興化募兵,協助岳飛、韓世忠北伐。翌年初,李富復函李綱,認為秦檜當權,此舉必無戰果。 回到莆田,李富一心撲到造福桑梓。他在梅峰寺畔建臥云軒和梅峰書院,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咸厚賴焉”,培養了一大批英才,“種德傳心”。他修筑海堤,圍墾造田3800畝,保障民業。他重修囊山寺、梅峰寺、重興寺和滿月院,在城南官道旁建涼亭,讓路人有歇腳的地方…………最令人欽嘆的是,他在莆田境內建造了大小石橋34座。 看,白塘湖上的塔橋上人來人往,歷經千年風雨,依然長身矯健。它是白塘古官道的起始點,橋兩頭各豎立一座古經幢,形狀像小塔,故稱塔橋。石幢四面刻有古人像,恍惚間,李富寬袍廣袖地從橋上走來,我如古人一般向他彎身施禮。 看,龍橋今天被稱為新橋,在涵江舊鎮的南面,仍是南北行旅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車水馬龍,人流如織。清乾隆時期,橋多處崩壞,李富的裔孫李彰德等人合族發起募金重修。想起家族接續修橋這幕,令人感動。 看,北宋狀元徐鐸走過延壽橋,從此有了“延壽橋頭出狀元”一說。在西天尾鎮延壽村延壽溪上,近百米的延壽橋是游洋與莆田來往的重要通道。未有橋時,一到春夏大雨連日,洪水翻滾暴漲,渡船時常傾覆,商旅溺死者不可勝記。此橋經過多次重建,至今保存完好且壯觀。 看,萬壽橋石梁長短不一,橋墩之間跨度不一,有的長四五米,有的僅三米多。李富原本為讓母親延年益壽修建了萬壽橋,被提醒“萬壽”乃是皇帝專屬,百姓用反而折壽,因而他又在涵江集奎村南面的大河上修建了延壽橋,為母親祈福。萬壽橋由延壽橋剩余石料建成,所以民間有“先延壽后萬壽”之說。 看,泗華橋邊兩岸今天已辟為泗華公園。在城西龍橋街與下鄭村的交界處,曾經的小石橋如今變身為全長100米,寬4.5米,高6米多的大型五孔石拱橋。 還有七間橋、頭亭濠橋、古柳橋、棠坡村橋、南寺東橋、南寺西橋、龍橋、白杜橋、澄渚橋、吳刀橋、陳倉七間橋、下尾橋、猿臂橋、郊東橋、龔墩橋、宮后放生池橋、五應橋、吳橋、清寧橋、魏塘前橋、吳坂橋、榆溪橋、劉家前橋、真人宮前橋、圣墩橋、鎮前橋、漏頭橋、埔頭橋、溪口橋等。 三十四橋不僅僅只是跨越河道兩岸,而是牽起縱橫交錯的大小河道,把460平方公里的興化平原連成一片,讓水鄉之城如履平地。生活有了一種新的模式展開,橋帶著商人走南闖北,橋帶著學子考取功名,橋帶著游子星夜回家…………腳下之路,河上之橋,心中之往,改變著人與地方的命運。即便有些橋已經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只留下名字,后人也不會忘記它們的建造者李富。因為在滔滔河水中,也在歷史的河流中,早已架設起不絕的“對話”。 明代兵部侍郎鄭岳詩贊:“區區微利較錐刀,濟險由來屬俊髦。三十四橋尚無恙,秦皇鞭石笑徒勞。”小人如錐刀一樣計較自己的小利益,而才華出眾之士從來都是濟困幫險;三十四橋現在還無恙發揮作用,而秦始皇欲過東海觀日出,讓天神相助在海上架設石橋,只被人笑話徒勞。莆田有句俗語“走橋念志”,過橋時駐足橋頭,讀讀建橋碑志,上面記載著捐建督造者的名字以及建橋的艱辛歷程:我們不應該知曉這些嗎?感念他們嗎?學習他們嗎?就算橋頭無碑志,就算有碑無橋,也該在心中念著建橋者的功德。 紹興三十二年(1162),有人從北方返莆田,臥病在床的李富關心抗金戰事,得知宋軍節節敗退、戰況危急時,憤慨填膺,長嘆數聲氣絕,終年77歲。 李富在歷史中成為傳奇,備受贊譽。他被莆田人譽為“樂善好施”第一人,宋狀元黃公度稱他“一代元良,百世師表”,明代兵部尚書彭韶頌為“千載殊絕人物”,他還同蔡襄、陳俊卿、林光朝、陳宓并稱為宋代“五賢”。 今天的洋尾村依然深深地嵌著這位故人的身影與影響。李富祠,他曾經生活的地方;僉判第坊,他的次子、承直郎惠州僉判李廷耀所建;府歸榮坊,祁陽邑侯李公祠,州牧祠,李氏大宗祠等,都是李氏后人所建。白塘碼頭前的科第坊,更是記錄了洋尾李氏明清兩代科第鼎盛之貌。梁枋上刻寫著密密的名字和官職,李氏子孫確實很有出息,自宋至清共涌現進士98名,舉人62名,職官216名。 白塘湖如白糖一般,甜蜜地擁抱著洋尾村。20年前,她已成為莆田首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作為游客,走在這樣的村子里,會有一點點緊繃感,擔心遺漏掉那觸目皆是的打卡景點和解說員滔滔不絕的古今往事。但是,只要稍微走個神,離開嘈雜的人群幾步,就會有一種松弛感:無人的村巷有出奇的寧靜,花兒開著,母雞帶著小雞啄食,村婦在顛著簸箕…………千年來,這個村子本來就是這樣度過。 李富當年也定然是這樣悠悠地走在村子里。紅磚白墻燕尾脊,南埕木偶班唱著莆仙戲,他撫著荔枝樹,或者是榕樹,仿佛它們也在撫著他不平靜的心靈。今天的人贊頌他是抗金英雄,是杰出的“大善人”,他會如何看待自己呢? 明月在天,李富仰臉望月,一臉秋水。那一刻,李富就是一輪明月,白塘綠水看見了他,三十四橋看見了他,我們看見了他。 (萬小英)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