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許多地方的端午節特指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海島平潭的端午節是加長版的,從五月初一算起,民間稱之為“五日節”。這五日里,每天都有各自的主題,民諺曰:“初一鐺門艾(門上插菖蒲、艾草以防疫驅邪),初二昵惹惹(‘惹’意為張羅過節忙得不亦樂乎),初三煎面餅,初四做節仔,初五噴雄黃”。可謂內涵豐富、別有韻味。 “無吃不成節”。中國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里,無論大江南北,各地幾乎都烙印著幾分相似又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 平潭四面環海,境內沒有綿長的江河水系,雖然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腳湖坐落于島中央,但畢竟是飲用水保護區,不宜搞龍舟競渡。盡管沒有賽龍舟的鑼鼓喧天,海島“五日節”卻因獨特傳統美食的加入而意味盎然。相比于其他地方幾乎千篇一律的吃粽子,面餅才是這個節日里最獨特的吃食。有意思的是,在這個不到四百平方公里的海島上,各個鄉村煎面餅的時間卻不一致,且不說“上山下山”(平潭的北部、南部之俗稱)和城關鄉下的區別,即便是相鄰的村子也不盡相同,初三有之,初四有之,初五亦有之。大半個“五日節”里,整座海島處處氤氳著面餅的油香,倒也構筑成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致。我老家煎面餅是初三,母親生日也正是這一天,有了這份巧合,打小以來,無論這一天我身在何處,都未曾忘記母親的生日。 林語堂說,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情值得我們鄭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平潭面餅有咸面餅和甜面餅之分,用當下的說法叫作“可鹽可甜”。每年五月初三,母親總是早早起來張羅,從不為自己的生日煮上一碗長壽面,卻是為了滿足我的味蕾而忙前忙后。母親先是煎好了面餅皮,平攤在盆子里,再把精心挑選的五花肉切成肉丁,加上豆芽、韭菜、蝦仁、魷魚碎段攪拌在鍋里炒。幾分鐘后,隨著油鍋里冒出的滋滋聲和蒸騰的熱氣,香味飄散開來,我總是要伸長了鼻子把它滿滿地吸進肚子里。 每一種食物的呈現形式都有它的道理。從組成結構來看,面餅皮只是一種外在,好不好吃還要看里面的餡料食材是否豐富,味道是不是鮮美。但是,即使餡料用的是上好的食材,調味也恰到好處,你若是等不及卷上面餅皮,用湯匙直接舀著餡料吃,一定會因為少了面餅皮的香軟而失去本真的味道。所以,吃咸面餅切不可心急,只有皮和餡里應外合的完美組合,才會吃出“食以味為先”的地道之美。 咸面餅對餡料的選材和制作的工序要求更高一些。以前農村沒有冰箱,食物放久了容易變質,咸面餅一般都是煎好了就吃。煎甜面餅沒那么復雜,但要煎好也不簡單。合適比例的溫水,加上雞蛋清、白糖和面粉,拌勻調和之后,往熱鍋里澆一圈花生油墊底,等油香飄起時,母親總會瞅準時機恰到好處地舀起一大勺面粉糊快速平灑在油鍋壁上,在滋滋響中攤出了一片薄薄的圓。母親煎出的甜面餅外形實在好看,白中透黃,薄薄脆脆,甜香四溢,一向不太愛吃甜食的我怎么都無法拒絕她親手烹制出的這道美味。 早年農村生活還不寬裕,許多主婦把煎好的甜面餅一片一片地攤放在日頭底下暴曬。曬干后甜面餅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塊狀條狀煮著吃。這種做法,既延長了甜面餅的保存期,更拉伸了節日的悠長感。曬干后的甜面餅咬起來硬硬的,口感比不上剛煎出鍋時的香脆甜美,但可作為干糧讓討海的男人隨身帶到遠行的船上。海島條件差,劈波斬浪討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面對浩渺汪洋,男人們肚里咽下的干面餅何嘗只是充饑的食物,卻更是激發昂揚斗志和思念家中親人的引子。此時此刻,薄薄的面餅早已化為繾綣的愛意,濃縮著賢惠的主婦對自家男人平安的守望和勞動創造幸福的感恩。 所以,我總相信,諸如家鄉端午的面餅,所有食物與其他生命體一樣,它是有根有情的。記不得誰曾說過,一碗湯喝盡一個時代的味道,一箸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記憶。傳統美食絕不僅僅是殘留在舌尖上的那一點點滋味,更是每個人揮之不去的鄉愁。許多背井離鄉的海島人,無論離家多久,抑或是功成身就在外享盡多少富貴榮華,縱然歲月把黑發洗成了霜白,仍然懷念家鄉的一碗“番薯澆米”(地瓜粥)、一枚“白瓦甕豆油”(丁香魚蘸醬油)。那是因為,浸潤了家鄉情愫的味道早已深深嵌入了游子的骨髓,一生無法稀釋。 (丁林興 作者單位: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政法工作部)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