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龍江上游。天高,云薄,蘭馨沁鼻,杜鵑綻放,櫻蕾苞紅。又是金秋時節,再訪“高山花園”。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秋日,我走進漳平城。當晚,觀賞了一臺流光溢彩、風情搖曳的歌舞晚會。室外是宜人秋光,然,舞臺幕啟,撲眼的是陣陣春意。三個姑娘,身姿輕盈,星眸流轉,把一曲“趕花圩”舞得形神相融,滿臺生姿。一場晚會有了這個舞蹈,使我在這一個夜晚,多了幾許悠然向往的別樣滋味。 很有幸,次日便前往“趕花圩”的誕生地————位于閩西南交接處海拔近800米的漳平永福鎮。公路在峰嶺間盤旋而上。當地人稱腳下這山為“三重嶺”。翻過山脊,地勢緩緩斜降。高山盆地之風物在眼前漸次鋪展。翠峰屏圍,良田平曠。屋舍新舊交錯,門楣與屋檐兼融了閩西和閩南的情調。一溪泉水在盆地中央蜿蜒而過,兩岸叢叢簇簇的翠竹,如一群群青衣少女,風致娉婷,其態媚極。溪邊圓石上搗衣的紅衫村婦,身段洇入水中,比山尖尖上的早霞更勝幾分。 路邊,田頭,屋后,時不時亮出一片花圃。茶花、蘭花、瑞香…………據說,上世紀30年代,一位法國園藝家到此采集了一千二百多個花卉品種。宜花宜草的水土氣候,成就了這一塊花的家園,花的仙界。歷史進入1980年后,商品經濟的風潮漫過“三重嶺”,永福人開始知道花卉不僅能裝點自家的前庭后院,怡然玩賞,且可以運銷山外,為廣闊的人世增添芬芳春色。于是乎,全鎮幾乎家家培卉,戶戶賣花。山里的人紛紛下山,山外的人連連上山。花鄉聲名乘著版面,乘著電波,傳到江南江北,傳到國門之外。豐腴華彩的五色茶花,祥瑞風雅的金邊瑞香,在海內外登堂入室。 一年一度正月初六的花圩,萬頭紛攢,古意中漾動新音,“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觀花回”。鎮中十字街口,塑了一尊“茶花仙子”石雕,通身雪潔,欲把懷中鮮花敬獻世人。望著仙子的盈盈姣容,可以想見花圩之日的繽紛花事、如潮市聲。亦讓我頓悟“趕花圩”之舞何以氣息鮮活,卻原來藝術之苗扎根于花鄉豐沃的土層。 海潮有漲有落,花潮亦然。花卉市場曾一度飽和,甚至供多求少。永福一批后起的花農大戶一時接連蝕本。嗆了幾口商海的咸水,花鄉人日益聰明。他們瞄著山外的市場,挖掘著這塊盆地的優勢所在。幾年過去,這里產的烤煙和蔬菜,成了與花卉三足而立的大宗商品。一擔擔金燦燦的煙葉,進了著名的龍巖煙廠;一車車脆生生的茭白、卷心菜,端上了閩南人和廣東人的餐桌。在羊城一家旅館里,長年聚集著流動的幾百名永福籍推銷員。 永福街口,聳著一座半圓形四層新樓。樓主傅東明,胖墩墩,一副精明相。當年曾以養花有道榮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而今他仍然擁有價值八萬余元的花卉,且新辟了兩百畝果園。已投資數萬,種下了新引進的油柰、花柰。他在家門前,掛起了一塊新牌:“果木蔬菜花卉水果經營部。” 與傅東明倚門斜對的陳子望,前些年以賣花收入蓋起了“望月樓”。去年始,他將“望月樓”改成旅館,年營業額五十萬元。陳子望也依舊愛花、養花。樓頂一個大陽臺,搭起了遮陰竹棚。但見上千盆墨蘭、秋蘭、素心蘭,在棚內列成方陣。縷縷馨香,透鼻沁腑。一大片涓涓滴翠的劍葉,抒寫著花鄉人家的獨特風情。 恍惚間,“趕花圩”的清亮旋律,又在耳邊飄起。 (黃征輝)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