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散步去了竹林,一桿碗口粗的竹子,沖上空去,一蓬蓬開枝散葉,竹葉壓枝頭,枝葉彎垂如瓶,葉子翠濃,如綠水瀉,如綠風傾。一桿竹是一個氧氣瓶,無數桿竹是無數氧氣瓶,瓶口都是打開的。醫生說我肺不太好,氧氣可醫。偌大的山,是一個偌大的醫院,那么入竹林,是住肺科吧。入竹林,可醫人。 竹林里,我看到了一根小竹,盈盈一握,恰似美人蘭花指,青綠皮質,滑膩如玉,摩挲復摩挲,越摩挲,手感越溫煦;箭直生長,從根到尖,通頭般大,未損玉立身材。做釣竿,最好,可惜我不會釣魚;做煙筒,最好,可惜我不會抽煙;做拐杖,最好,可惜我還沒到年齡。摩挲這根玉指竹,我想著要拿她給我做個什么。 薄暮時候,回得家來,問老娘,我那把柴刀呢,老娘尋了門板背后,尋了床頭底下,尋了墻角旮旯,四處茫茫皆不見。拳不離手,刀不離腰,我那把砍樵的柴刀,我那把削竹的柴刀,柴刀短,歲月給銹蝕了,片痕無存。老娘問我干嗎去,我這個理由出不得口,沒跟老娘說。老娘說,去云妹子家借個。云妹子是我堂姐,姐夫做了招郎,住在院子里。算了算了。突然興趣沒了。我沒興趣,竹有活趣,那根細細玉竹,便生意盎然,在清風里搖曳,疑是玉人吟山謠。 我不想擁占玉竹,轉去尋柴刀。柴刀,是鄉親第三只手,男人可以缺一只手,沒有缺一把柴刀的,男人要砍樹,要剁竹,隨身系在腰上的是一根麻繩,麻繩上有上空下也空的木盒,木盒如劍鞘,是藏柴刀帶腰的,“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我等小孩子,上午要讀書,早晨要看牛,下午都要攜一把柴刀,嗖嗖嗖如猴子,爬樹去砍柴,生命中少不了一把柴刀,“藩籬生野徑,斤斧任樵童”,野徑沒生了,樵童便沒了。興來上山去,荊棘擋了路,鐵爐村兒童蠻多,樵童沒一個了。 柴刀沒了,斧頭呢?柴刀砍柴是好家伙,剁竹子編竹器,也是須臾不可少;“坎坎伐檀兮”,卻是要斧頭,斧頭,也曾是我的看飯要器,砍樹是大人活,剁樹篼蔸是孩子們的日課,樹篼蔸砍回來,要塊塊劈,堆柴過年,要用的是斧頭。我去老屋,尋刀尋斧,搬遍壇壇罐罐,翻開柜柜臺臺,柴刀不在,斧頭不在。 犁呢,鏵呢?這是父親的看家物。春來了,父親要祭起犁,來犁冬田;夏來了,犁與鏵,一日不可或缺,到了深秋,到了初冬,犁鏵歸高閣,父親先是手擦,砂紙擦,再是用桐油涂,涂遍犁頭與犁尾,連木柄都刷一遍,用爛布頭包裹,置放我家樓上,如啥子寶貝。父親過世后,犁鏵不見了,還有一段時間,也種田,是請工犁田。拌桶打谷機,我家是齊備了的。拌桶,早不在,四四方方,碩大口型的大木桶,晚稻后,割糯米禾,全手工打谷;那踩的打谷機,算半自動吧,幫人打禾輕松些。 拌桶不在,打谷機不在。坐在自家樓上,日之夕矣,羊牛不下來。不對,羊還下來,牛不見來。居鐵爐沖個多月,沒有看到一頭水牛,在田埂走。田都做了土,鄉村最大的農具,每家每戶都有的水牛,也被歲月烹著吃了。若說,柴刀不在,是好事也,柴刀不在,竹便在;柴刀在,竹便不在,柴刀在與竹子在,二選一,我更想竹子在。那么拌桶在,則水稻在,拌桶不在,則水稻不在,水稻不在,則水牛不在,想讓誰不在呢?我想,水稻在,水牛在,打谷機也在。 只是,都不在。 不在的,還有斗笠蓑衣。斗笠還在,蓑衣不在。春雨綿綿,夏雨瀝瀝,秋雨淅淅,我看到嬸嬸,看到姑姑,去了玉米地,去了豆角棚,戴著一頂斗笠,身上披的是塑料雨衣,雨衣輕便,便宜,全身都裹,防雨好于蓑衣,宜其彼可取蓑衣而代之,只是蓑衣,更農民些,一把蓑衣,掛在門背后,是農家的標志性建設。 推芝麻\推豆子\推給哪個吃\推給蠻崽吃\蠻崽吃不了\兜起走\走到牛欄背后\摔一跤\揀把刀子\織把罐子\撈個魚子…………刀子不在了,罐子更不在了。阿嫂公去土里扳包谷,摘辣椒,采蘿卜,肩膀上背著的,都是塑料籃子,竹編背簍有不?有,難尋。老娘篩米的篩子,老弟撈魚的罐子,還有曬簟,還有竹盤,漸漸消失在鄉村背影里了。 農具與誰同在?我原來做詩,詩句亂寫,曰,農具與農民永在,農具與農村永在,怕也是詩了,《詩經》中坎坎伐檀兮的家伙,半個甲子抵八百年,成了爛柯。農具與農活同在,農活與莊稼同在,莊稼不在,農活便不在,農活不在,農具便不在。有些農村都不在了呢,農具難得掛農家土屋了。或,以后會掛在農家書屋。 若問誰是鄉村最后的農具,我估計,怕是鋤頭。我老娘,近乎是日日掮一把鋤頭,這里挖個孔,老娘要種茄子辣椒,那里挖個行,老娘要種紅薯芋頭;我天天見嬸嬸姑姑,要種玉米南瓜,出門扛把鋤頭,在小小的土里挖啊挖,種小小的種子,結小小的瓜;在大大的土里挖啊挖,種大大的種子,結大大的瓜。 我疑心,鋤頭是鄉村最初的農具,比犁頭早,比柴刀呢,不好說,比拌桶與打谷機肯定早。鋤頭最簡單,一根木柄加一個鐵板,構成了一個七字。七,不早不晚,恰是人日。人在,人要過日子,便要一把鋤頭。 我也不好判斷,鋤頭做最后的農具,可做多久。帶月荷鋤歸,荷鋤的幾是嫂嫂們,入城哥哥若要帶嫂子入城呢,其時也,怕也難見帶經鋤隴者了。 (劉誠龍)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