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當兵的人來說,探家,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其實,回鄉探家的念頭,是進入軍營后就會有的,且會越來越強烈。但直到參軍第三年,我才有了第一次探家的機會。于是,在接到探家通知的第二天早上,我便坐車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我曾在多年前的文章里寫過家鄉:“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一個在地圖上也難以尋覓的地方。早春時節,那里陽光燦爛,暖和得要讓人迷醉。炊煙溫和地飄在布谷鳥的鳴叫聲里,禾秧青青,廣闊的田野上,由近到遠,到處是忙碌的身影。那里,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我的老家。存留在我記憶中的老家,永遠是那么美好而溫暖。” 老家,就是故鄉,就是祖輩生息的地方。中國人對家鄉的殷殷情懷,向來執著而頑強。你在那片土地上呱呱落地,一直到長大成人。說的是那方話,熟識的是那方人。那里的每一條大路小道,無不烙滿你的腳印。當有一天,不管出于什么動機和原因,或上學、或從軍、或外出打工、或就想過漂泊天涯的日子…………你遠離了家門,在遙遠的某一個你原本陌生的地方,筑下溫暖的窩巢,有了屬于自己的新家時,你會常常無來由地倚著門窗,凝望一個固定的方向。在那個方向,有你從小諳熟的人和事物。泥土下埋著你的祖先,大地上走動著你的父兄姐妹。那是你的老家,老家就如繃在心頭的一根琴弦,輕輕一撥,便會叮叮咚咚流出溫馨而略有些傷感的曲子。萬般滋味,只有自己能品得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因為走出了家鄉,于是便有了對家鄉的執念。家鄉,終于也就成了寄托情懷和悠思的地方,一生都無法放下,無法舍棄。 那次探家,家鄉還沒高速公路,更沒穿山越嶺的高鐵。我是坐長途大巴回家鄉武平的,途中要在龍巖汽車站轉車。坐在候車室里,突然聽到附近有幾個學生模樣的年輕旅客大聲說笑,那熟悉的客家話涌過來,竟然把我聽得如癡如醉,忍不住熱淚盈眶。幾年沒聽到如此熟悉的家鄉話,那種激動的心情,當時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我明白,我是真的回到久違的家鄉了。 回到老家,正逢過年,熱鬧自是不必多說的。東家轉,西家坐,連軸轉地去拜訪親朋好友,一家家地去吃飯,吃各家養的雞鴨,喝他們自釀的米酒。一家還沒吃完,另一家又上門來催去他家喝酒。那么多的叔伯兄弟,那么多的姑舅嬸嫂,一年又一年地顯老了,卻還是那么熱情好客,鄉村的傳統習慣,因他們的堅守,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那些年,家鄉不少年輕人都出外打工、讀書、工作,大多也在過年時回到自己的家。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喝碗米酒,自家兄弟姐妹的那種情感,被激發得滾燙滾燙。他們和我一樣,天南地北地回來過年。他們對家鄉的感情,同樣深厚而不可改變。 幾年沒回家,家鄉一直在變,新房越來越多,門前的泥土路也變成了水泥道,這著實讓我驚喜。我兒時記憶中的家鄉,是貧窮而溫情的。而今,鄉親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越來越富足,人情味還跟以往一樣濃,多好的家鄉啊。 探家的日子里,我發現鄉風民俗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過年走親戚,如果男的敢不喝酒,那是要被圍攻指責的,還會被人看不起。如今,這種硬勸人喝酒的情況幾乎不見了。大家逐漸明白酗酒的害處,開始懂得喝酒多了也會傷身。村里出現一些不孝敬老人的事情,總會被左鄰右舍群起批評“攻擊”,讓不孝之人醒悟慚愧。村里人也越來越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夫妻、鄰里打架的事情也很少發生了。 這是令人高興的發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鄉村的“沉淪”現象總能引發熱烈爭論。而且總有這樣那樣的實例,讓人感覺人心不古,鄉村的淳樸與情誼似乎不復存在了。在我看來,這是與現實不相符合的。雖然鄉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主流是好的。拿我叔叔的話說,現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建了新房。千百年來人們住的土坯房,在短短幾年間就被鋼筋水泥樓房所取代。雖然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但親情血脈所延續下來的情感倫理仍在頑強持續。無論情況如何,全家人都要一起過年,這難道不是鄉村傳統仍在維持和發展的明證嗎? 老家的日子,當然還稱不上十分富足。但家鄉一直在朝著美好幸福的方向發展。春節一過,我又要回遠方的軍營。很多人也要出門,有的人則會選擇留守鄉土。鄉村又會重新回到平常日子的狀態。老家,站在遙遠的一片充滿陽光的天空下,寧謐,恬靜,安詳。永遠,永遠,成為我一生的關注和向往。 (梁德榮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