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過去,陳禮炎還會想起年輕時在部隊拉練的窒息感————那種累到虛脫,快要堅持不下去的疲憊像夢魘一般出現在腦海中。當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已經熬過來了,這高大的漢子會忍不住長舒一口氣————跟那時吃的苦相比,以后所經歷的一切困難似乎都不值一提。 這個出生在長樂梅花古鎮、從小在海邊長大的男人身材壯實,面目黝黑,他給自己的微信名為“黑教官”。“黑”的不光是皮膚,還有他性格里嚴厲、不茍言笑的部分。作為救援技能培訓、救護員培訓的講師,他講課嚴肅、考核嚴格,近乎苛刻。 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從小陳禮炎就聽父親講述他在部隊時的故事,作為家中老大的他,像父親一樣當兵進部隊似乎成為了他的宿命。盡管老爸已經告誡過他,當兵可不是一般的苦,但自恃體育生的他初入新兵連時還是感受到了巨大的考驗。開始訓練的第一周是最痛苦的,部隊的各種規范令他很不適應,如何用餐、如何睡覺,行走、站立、坐臥都有嚴格的規定,他從小自由不羈的性格進了部隊的熔爐真跟孫猴子進了煉丹爐一般。 接下來的越野訓練,每個人身上背著三十公斤的裝備,負重越野五公里,好幾次跑到一半身上的裝備都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想要就地躺倒。每當這個時候,感覺身體負荷已經到了極限,他就想起當初離家時對父親的承諾,我能行!想一想自己的父親當兵時的艱苦,自己咬牙也要扛過來。 在晉江武警服役的三年,雖然艱苦異常,現在想來也正是那三年的鍛造,讓他具有了鋼鐵般的意志力,也收獲了珍貴的戰友情。在艱苦訓練中建立起來的生死情誼和團隊精神,成為他以后投身公益事業,數次赴險救災救援的力量源泉。 陳禮炎第一次參與救援是在2013年。 三十余名驢友自行組隊到閩侯的十八重溪野游,傍晚準備下山時遭遇突如其來的暴雨山洪,三十幾人被困在山谷里。彼時福州尚無專業的救援隊,遇到險情只能各自向親朋好友打電話求助,退伍之后也喜歡登山越野的陳禮炎與這些驢友互有聯系,接到求助電話的他叫上幾個身體素質不錯的驢友就進山救人了。 沒有專業的裝備,幾個人穿著雨衣,打著手電就出發。進到山里,雖然雨停了,但溪水暴漲,水流湍急,平時熟悉的小路都被淹沒。加上天黑,視線受阻,地勢又復雜,根本無從判定前方是路還是懸崖。艱難摸索到半山腰,在離受困隊伍大概兩公里的位置,陳禮炎和救援的團隊再也無法前進了。溪水徹底阻斷了前路。陳禮炎通過電話指揮對方不要貿然移動,先找地方避雨,撿拾可以燃燒的樹枝生火取暖,以防失溫。等到天微亮,溪水也退去,能辨清方向了再原路返回。就這樣,兩支隊伍在崇山中度過了一夜。 第二天所有人都安全下山。他和隊友們雖然沒有近距離救死扶傷,但一夜的同甘共苦,一起守護著遇險隊員回到安全地帶,也有一種欣慰和自豪。 另一次救援也是在十八重溪。 一個來自長樂的驢友團隊準備下山的時候,走在最前面探路的領隊不小心滑下山崖,幸好,巖壁上的一棵樹挽救了他的生命,但掛在半山腰的這位領隊隨時也有掉落的風險。同行的隊友報警后,消防、武警、陳禮炎所在的救援隊同時趕到現場,展開搜救。這是一場艱難的救援,從晚上八點多進入景區,到晚上十點多才找到傷者所在的位置。夜色漆黑,人又陷在崖壁半山腰,如何將傷者運送上來,著實讓他們費了一番功夫。 陳禮炎和隊友先是用繩索懸吊下降到傷者所在的巖壁上,查看傷情發現這位領隊左腳小腿骨折,已經無法移動,簡單包扎后,要將他固定在擔架上再用繩子吊上去。在懸崖絕壁上固定擔架成了大難題。幾個人完全靠著自身力量的支撐才把傷者綁上擔架,再用救援繩索拉到安全地帶。當傷者被送上救護車,已經是凌晨三點多,他和參與救援的幾位隊友全都癱倒在地。但能夠親手挽回一條生命,再累再苦也值得————因為更多的時候,他們的救援所面對的是一種無力感。 2016年,“尼伯特”臺風來襲,陳禮炎帶領的“藍豹救援隊”,是第一支到達災區的隊伍,他們參與了閩清整個鎮區的救災。 2017年羅源大獲溪山地救援、2018 年閩侯瑪利亞臺風救援,疫情期間的物資配送、消殺防護…………無數次的生死救援,讓他越來越感嘆,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太渺小了,但也正是目睹了無數次的生死傳遞,讓他見識到人類的求生本能是多么強,活著是多么幸福。 一次次向陌生人伸出援手,陳禮炎沒有想到,有生之年,自己家人遭遇意外的時候,竟然得到來自陌生人的援助。 2019年年末,陳禮炎的愛人騎電動車載著女兒發生車禍。妻子左肩、大腿嚴重骨折,女兒也受傷。二十幾萬元的手術費,讓這個男人發愁。志愿者小劉提議他開通水滴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陳禮炎發布了求助消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頭天晚上發出籌款請求,第二天一早手術所需經費就籌滿了, 5元,10元,20元,100元,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將愛心匯成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陳禮炎和他的家人。 不單經濟上的捐助,隊員之間的情義、來自社會的關愛都讓這個堅強的漢子內心充滿感激。 在醫院的時候,每天來病房探望的人絡繹不絕,得知陳禮炎長年熱心公益和救援事業,院方也為他們提供了各種幫助,院長還親自來探視慰問————與其說是慰問,更是表達一種贊揚和敬意。就像陳禮炎說的,以前做志愿者是一種古道熱腸,在別人遇險的時候自己有能力就幫一把,經歷了妻女的意外事件之后他更是從心底里認定救援這條路是一種使命,要用一生去堅持。 一名合格的救援志愿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如建筑學、力學、木工、急救、心理學等等。地震倒塌的房屋中如何發現生命,怎么利用現有材料搭建一個救命通道,房屋被淹快要倒塌的情況下如何加固、支撐…………為了更好地做好公益救援和志愿服務,陳禮炎先后自費參加各種培訓,同時持有救援員證、救援考評師資證、中國紅十字應急救護師資證、民政部防震減災師資證等證書,是為數不多的救援技能全面的志愿者。 作為福建省方舟救災救援服務中心理事長,他在吸納新隊員的時候除了專業上的要求外,更加看重隊員的社會責任感和融入團隊的默契度。救災救援跟上戰場一樣時刻面臨著生死考驗,隊員之間需要絕對的信任,才能把后背交給隊友,把生命安危交托給同伴。在部隊時候訓練出來的團隊精神和獻身精神成為他帶領救援隊伍的精神支撐。 醫生、教師、體校學生、退役軍人…………救援隊成員大多有自己的專職工作,一旦有險情發生,他們一呼百應,集結成隊,隨時待命。 陳禮炎平日在西河智慧公園承擔水上救援和救生員培訓等工作。此外他還不時到社區、學校和一些企業進行急救逃生的培訓。這些收入讓他和家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就像超人電影里那些化身平凡人的英雄隱身于茫茫人海,也許我們看不見,但是不得不相信他們的存在。“墜落的世界,總有人在用力修補”————陳禮炎和他的隊友們守護的不僅是生命安全,也是整個社會有序發展的希望和信心。 (曾建梅)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