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聲有色 有形有效 ————南平市司法局創新普法形式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8月28日訊 “砰!現在開庭…………”近日,隨著莊重的法槌聲響,在南平一中的教室內,一場由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法警、公訴人、原告、被告等不同角色的庭審“開庭了”。而這場青少年模擬法庭活動正是南平市司法局創新普法形式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南平市司法局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在法治陣地上推出系列新思路、實舉措,打造出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好影響力的普法品牌,有力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普法工作“有聲有色、有形有效”,讓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血脈,讓法治意識滲透市民生活。 “沉浸式”普法 走“新”更走“心” 如果說“青少年模擬法庭”演繹的是一場青少年“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零距離”的法治教育課,那么“黨校模擬法庭”則是南平市司法局提升領導干部法治素質和能力的學習平臺。 7月17日,政和縣司法局聯合多部門開展公職人員“模擬法庭”活動,8位“青干班”學員分飾審判長、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原告、被告、訴訟代理人、書記員等角色,圍繞征地拆遷行政訴訟案件,通過庭前程序、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后陳述等環節,高度還原了法庭庭審全過程,唇槍舌劍間給現場旁聽人員上了一堂生動新穎的普法課。 “我局立足守法普法協調小組職能,緊盯領導干部‘關鍵少數’和青少年‘關鍵時期’,推廣‘黨校模擬法庭’和‘青少年模擬法庭’建設經驗做法,在全市掀起了‘沉浸式、參與式、互動式’的普法學法熱潮?!闭涂h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該局還通過“紅色文化+普法”的新模式,讓紅色革命歷史來傳達法治理念,增強普法育人效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法治基因,以史為鑒,以史為法,充分發揮紅色法治文化鑄魂育人的作用,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優勢,也是近年來南平市法治宣傳與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特色?!蹦掀绞兴痉ň窒嚓P負責人說。 “景”“法”融合 增添“地方味” 政和廊橋是閩北歷史文化遺產的瑰寶,承載著歷史文化傳統,不僅是鄉土文化的映射,而且是鄉村社會的公共空間。 去年8月,政和縣外屯鄉“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在稠嶺村廊橋上開展“茶話會”活動,提前準備好茶水、水果、零食、咸菜等,邀請村民參加座談。 活動中,“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傾聽村民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和矛盾糾紛,引導其采用合法途徑維權,講解村民感興趣的民法典、防范電詐等法律知識,介紹與村民密切相關的違法犯罪典型案例,提升村民法治意識與法律維權能力。 據了解,這樣的創新普法形式是南平市司法局在傳統民俗中找準“家鄉親情”的嵌入點,融入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讓村民感受到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提升群眾的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發揮廊橋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讓法律法規具體化、形象化,真正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蒲公英+廊橋’特色普法模式,讓傳統文化和法治元素相結合,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地宣傳法律知識,在普法內容和方式上更接‘地氣’。”政和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該局還通過融合福建特色的“福小宣”“蒲小法”、政和特色“朱子爺爺”“錦小仙”等卡通人物形象,以及茶燈戲、四平戲等戲曲唱法形式,為更多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增強群眾學法用法主動性,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讓普法更添一絲“煙火氣”。 以法代“茶” 打造法律服務新陣地 近年來,在茶產業良好的發展態勢下,大量的矛盾糾紛也隨之產生。這些矛盾糾紛涉及整個茶產業鏈,并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專業性等特點。為此,武夷山市司法局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特殊地理位置,重點培育了“茶和調解室”。 “‘茶和調解室’是武夷山市茶產業148法律服務中心其中一塊功能區,它不單單是一個專門調解涉茶糾紛的調解室,更是我們茶業調解員在此交流的陣地?!蔽湟纳绞兴痉ň窒嚓P負責人介紹說。 2022年5月,武夷山某茶葉公司負責人吳某向售賣茶青的江某購買了水仙、肉桂、奇種等各類茶青共計14萬余元。吳某在支付一部分錢款后便沒了“下文”,雙方因此產生糾紛。得知情況后,“茶和調解室”立即指派兩名人民調解員介入調解,并順利幫助雙方化解了此次矛盾。 “在此之前,類似的矛盾糾紛大多依靠訴訟尋求解決。這樣的矛盾糾紛,就算是告到了法院,還是需要茶葉專家對茶苗品種進行鑒別,才能為法院判決提供權威依據。但現在,依靠專門調解茶產業矛盾糾紛的茶和調解室,這樣的矛盾糾紛通過基層調解就能得到解決。因為基層調解員中既有人民調解員,又有茶葉專家,大大縮短了矛盾糾紛解決所需的時間。”茶和調解室的工作人員說。 茶,不僅滋養著一方水土,也正推動著一個綠色朝陽產業迅速崛起。南平市司法局不斷凝聚司法之力,盡忠履行司法之責,優化司法服務之舉,以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為全市“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之路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周新 福建長安網記者 陳浩 通訊員 張麗冰)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