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畬鄉“楓橋經驗”踐行者 ————寧德市蕉城區司法局金涵司法所二級主任科員陳慶鼎38年調解工作回眸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5日訊 “調處某小區居民陳某于2023年7月19日在小區內被胡某的寵物狗咬傷糾紛…………經過調解,最后以600元達成調解協議。”8月16日,陳慶鼎在工作日記中做了這樣的記錄。這樣的工作日記,他已經寫了73本,是他38年如一日奮斗在人民調解工作第一線的生動見證。 陳慶鼎,寧德市蕉城區司法局金涵司法所二級主任科員兼金涵畬族鄉調委會副主任。如今,距離退休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的他,依然活躍在調解工作第一線,用實際行動維護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由于調解工作成績突出,他曾獲得全省優秀司法助理員、全省優秀司法所所長、全省人民調解能手、全省一級人民調解員、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自創“調解經” 春風化雨解紛爭 陳慶鼎于1980年11月參軍入伍,1983年從部隊退伍,1985年到原蕉城鎮司法辦工作,從此與調解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38年來,他用一名退伍軍人的胸懷涵養責任與擔當。只要群眾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不管多難調的糾紛,他總是全力以赴;遇到緊急嚴峻的任務,他總是沖在前頭。 從鐵血兵營到專職從事基層司法行政工作,陳慶鼎認為自己縱有滿腔熱情,沒有法律專業知識也是枉然。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解憂的能力,他邊干邊學,拜老同志為師,探索解決矛盾糾紛的方法和技巧。 經過多年學習,陳慶鼎結合實際總結了一套“四理”調解法:即以法律法規、政策條例為法理;以具體案件中的事實理由為道理;以當事人家庭成員的親情、感情為情理;以當地民間習俗、風土人情為俗理。“我見了這么多人,看了這么多事,所有解決的辦法都在這‘四理’之中。”陳慶鼎頗有心得地說。 發生在2013年10月的一起死亡賠償糾紛,陳慶鼎至今印象深刻。金涵畬族鄉后溪村民吳某雇傭外地人張某拆除廢電線,造成電桿倒塌,張某當場死亡。死者家屬召集28個親戚朋友從外地趕到后溪村為張某討要說法………… 陳慶鼎獲悉情況后立即趕赴現場,只見死者年邁的母親躺在吳宅大堂,吳家是當地大家族,雙方家屬對峙,火藥味十足。陳慶鼎運用“四理”調解法耐心安撫雙方情緒,并建議吳家熬了一碗稀粥給死者母親食用以緩和雙方對立情緒,最終歷經8個小時的調解,促成雙方達成賠償協議。 踐行“楓橋經驗” 探索糾紛化解新路徑 金涵畬族鄉是少數民族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類矛盾糾紛數量呈上升趨勢,群眾的司法需求日益增長。多年來,陳慶鼎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積極探索基層司法行政工作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 2017年,陳慶鼎聯合金涵派出所設立“公調對接”人民調解室。同年,在蕉城區司法局的指導下,金涵司法所專門成立以陳慶鼎名字命名的個人調解室————“陳慶鼎金牌調解工作室”;2020年,陳慶鼎聯合金涵派出所打造“公調對接”升級版,推行“110+12348”糾紛聯調模式,讓司法所在矛盾糾紛案件發生的最早期就開始介入,有效避免矛盾升級及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2022年2月,寧德某工地工人阿蘇某在工地外的住宿點突然昏迷,送醫診斷為突發性腦溢血。阿蘇某家屬10多人因補償事宜與工地方發生糾紛。獲悉情況后,陳慶鼎第一時間介入調解,經過前期大量傾聽、走訪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事實真相后,組織雙方擺事實、講道理。經過四輪調解,這起事件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 面對矛盾糾紛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的現實情況,陳慶鼎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先后遠赴三明市梅列區、武夷山市、霞浦縣三沙鎮等地學習先進調解經驗,加深對新時代“楓橋經驗”內涵的理解,為更好地探索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打牢基礎。 73本“平安日記” 見證38年調解生涯 身材魁梧、聲音洪亮,說起話來熱情風趣,讓人感覺十分親切,這是陳慶鼎留給同事們的第一印象。作為一名退伍軍人,他把軍人的優良品質帶到工作中,并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翻開陳慶鼎的工作日記,里面記錄著矛盾糾紛化解案例、調解工作心得以及平日工作要點等內容。2023年7月,蕉城區金涵畬族鄉某小區居民陳某被胡某的寵物狗咬傷。事后,陳某要求胡某賠償狂犬疫苗接種費用及誤工費等合計1300元,而胡某認為陳某在騎車經過時對其寵物狗造成驚嚇,也存在一定責任,只愿意承擔300元賠償款,雙方因此產生矛盾。陳慶鼎接到調解申請后,第一時間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面對面調解,通過釋法說理,讓胡某認識到自己對法律認識存在誤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為做好調解工作,陳慶鼎完全沒有按時上下班的概念,只要群眾需要,天天都是工作日。“每天早上7點30分前,他都會準時出現在辦公室,下班也是最晚走的,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為的是方便群眾能隨時找到他。”金涵司法所工作人員說道。38年來,陳慶鼎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800多件,調處重大疑難糾紛百余起。 距離退休不到一個月,陳慶鼎依然經常進村入戶化解矛盾糾紛。他說:“我會一直保持為民服務的初心,絕不辜負組織的培養和領導的關愛,認真做好‘傳幫帶’。” (本報記者 王淇鋒 通訊員 龔雨濤)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