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福建龍巖市區到奧杳小學,只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臺風偶爾會侵襲這里,并留下一灘泥漿,讓交通變得更加困難。但從這條山路走出去的學子,不計其數。 奧杳人向來崇文重教,雖然奧杳小學是一座山區學校,學習條件艱苦,但從這里走出去的人大多忘不了奧杳小學。他們往往幾代人都在這里讀書識字,接受啟蒙教育,讀至碩士、博士,最終走出奧杳,走出福建永定,走到世界各地。 李松生是現任奧杳小學校長,據他查證,奧杳小學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省龍巖市歷史最悠久的小學。1872年,多所私塾合并為一所廣德學校,之后,奧杳天主教堂又增設一所求是學校,最終兩者合并為延續至今的奧杳小學。 在長達150年的歷史中,奧杳小學成為一個源頭和支點,不同代際的奧杳人在這里,完成一場場翻越大山走向世界的接力。那些走出去的人,成為最早一批下南洋的探險者,但不管他們走多遠,也依然心懷家鄉和家鄉的教育,延續著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 教育接力 如今奧杳小學里的祥培樓,正是校友黃祥培的后代們于1995年出資20萬捐建,樓體上依然鐫刻著“立德,樹人”四個大字。過去的數十年里,黃氏家族源源不斷地對奧杳和奧杳教育的發展添磚加瓦。 他們是最早一批從奧杳走向世界的人。1929年,黃祥培和二哥祥輝跟隨大哥祥光,南渡印尼,在三馬林達經商,經營魚干等水產及蛇皮、滕條等當地土特產品生意。生意起色之后,他們又買了一塊鐵林山場,經營鐵林木材料,創辦了三馬林達義昌公司。 在大哥黃祥光的帶領下,他們三兄弟在印尼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們積極發動和組織當地華僑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努力募捐資助抗戰,他們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捐獻給祖國。 1956年,印尼加里曼丹地區首次組織回國觀光團參加國慶大典觀禮,大哥黃祥光被推為副團長。觀禮期間,榮幸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在領導人舉辦的招待宴會上,他與領袖們頻頻和他一起舉杯共祝祖國富強人民幸福。 即便身在印尼,他們也常常想起自己長大和學習的奧杳。1980年,大哥黃祥光回到故里,當他得知奧杳小學缺少教師宿舍時,立即帶頭在僑胞中募集了一筆巨款,為奧香小學建造了一座漂亮的教工宿舍樓。與此同時,為了東山江方向的學生上學方便,他還帶頭募捐在上黃太子樓前建了一座石拱“萬年橋”,并聯系江慶昌先生出資建了“秀龍橋”。 除了黃氏三兄弟及其后輩外,150多年來,從奧杳小學里走出的知名校友,像門前的溪水一樣滔滔不絕。有廈門市政協副主席、省政協常委黃綠萍;旅居緬甸的金豐華僑文人領袖黃玉珊;臺北市永定縣同鄉會十六屆理事長黃建興、中華福建閩西客家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黃建卓;中國新聞社攝影部主任,香港中新社(即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首任總編輯賴天俊;原新加坡永靖同鄉會會長的黃定標、黃有為父子;廈門名醫林登善和林文彩父子等一大批知名人士。 歷史傳承 奧杳人耕讀傳家的傳統,也離不開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過往的歷史背景。 奧杳村所在的龍巖市永定區,位于福建省西部,地處閩、粵、贛邊區,東與泉州、漳州接壤,西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南鄰廣東省梅州市,北接三明市。閩西既是閩南“金三角”腹地,又是內地經濟區的前沿,是閩粵贛三省交通道和物資集散地,又是海內外客家人的祖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區、僑區。 而奧杳村又為客家原鄉,操金豐腔客家話,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永定區湖坑鎮東南方向,全村海拔600余米,周圍山峰巍峨,中間盆地,一馬平川,狀如帆船,人稱“云海仙船”,是永定主要煙區、糧區和紅柿基地,并在2017年被評為“福建最美鄉村”。 據北京大學一位研究邊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陳先生的查證:“奧杳”來源于同音字“奧窔”,“窔”意為“東南隅(角落)”,而“奧”字有奧秘、幽深之意,它應來源于同音字“嶴”(簡化為岙),是山間平地之意。據考證,奧杳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至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了。 在過往的歷史演進中,奧杳也成為嶺南黃氏的重要祖地與聚居地,同時也是河洛、客家、廣府民系重要的移民中轉站。唐宋以來,有數十個姓氏從中原出發經江西、邵武、寧化聚集于奧杳,歷數代再繼續向外遷徙。其中旅居緬甸、泰國、印尼、新加坡、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港、澳、臺等地區的鄉親眾多。 遷徙的客家人中,一部分選擇了走向更遠的地方,一部分則選擇就地安居樂業。 留下來的客家人,為滿足整個大家族的居住需要以及防盜和防野獸等外部侵犯,在此興建了大量的土樓。永定的土樓形狀各異,有方有圓,頗為壯觀,從四五百年前到今天,經歷十幾或二十幾代人的歷史。在其歷史文化底蘊里,依舊可以探尋到半耕半讀的書香氣息、亦商亦農的商業氛圍。 上個世紀初期,林鴻超兄弟因其祖輩生產銷售“日升”牌煙刀,而成為一方巨富。1912年,林鴻超接管家業后,力邀眾兄弟以集資建房的方式在奧杳村附近10余分鐘車程的洪坑村建造振成樓,最終耗資約8萬光洋,歷時5年建成,共4層,208個房間。目前該土樓成為福建永定土樓的代表,被譽為“土樓王子”。 在振成樓的牌匾中,依舊可清晰地感受到林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訓,在其內環正門的石質門框上,門楣鐫刻民國總統黎元洪題寫的“里黨觀型”匾額,兩邊鐫刻楹聯:“干國家事,讀圣賢書”。 振成樓現在的樓主阿耕,如今依舊和子嗣們住在這里。阿耕的兒子和兒媳婦也都非常重視小孩的教育,從去年到今年,阿耕的孫輩們接連考入大學。 紅色沿革 因為建校歷史悠久,奧杳小學同時也見證了閩西紅色文化的傳承。 至今,奧杳小學背后還屹立著的革命烈士紀念碑。2014年,為了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弘揚“鐵打奧杳”的革命精神,福建省人民政府民政廳撥款25萬元,在奧杳小學背后興建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碑身高490厘米,碑頂帽10厘米,頂上紅五星一顆,碑石上鐫刻著50名革命先烈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湖坑鎮奧杳片有四個行政村,在土地革命時期,裕德樓曾作為“奧杳鄉蘇維埃政府”駐地,紅軍部隊曾駐此樓,并在這里建立了一支戰斗力極強的紅色赤衛隊,敵人幾番攻打都沒有占據過,在當時被譽為“鐵打奧杳”,先后有45人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而在裕德樓,至今還可以清晰看到“工農若要解放、必須幫助紅軍————奧少先隊宣”的歷史印記。裕德樓由江夏奧杳黃氏第十七世祖黃玉勝兄弟于1894年動工興建,1901年竣工,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龍巖市占地面積最大的方形土樓,其大宅門門額上寫著“一等第”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看得出這是個賢達之家。1907年,也是在該樓創辦了聞名十里八鄉的求是學校,即奧杳小學的前身之一。 隨后,裕德樓樓主以“裕國足民,忠臣即是孝子;德全道備,修身可以齊家”的門聯教育后人,待人處世要寬大仁愛、品德修養,才能實現“裕國足民”的宏愿。裕德樓之外,在奧杳的眾多歷時建筑中,均能看到當地人重視教育的痕跡。 參天大樹,根系厚土;百川歸海,自有源頭。奧杳小學一直延續著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傳承著客家精神,完成一代又一代的知識接力。 2023年9月8日,拼多多的“為你讀書“公益捐贈活動攜手著名作家管斌教授等人走進奧杳小學,決定延續這場接力,為這里的孩子們帶來5400冊圖書,二胡、揚琴等中國民族樂器以及足球等文體用具。 現場,著名作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經濟日報高級記者管斌教授給孩子們上了生動一課,從管仲一直講到雷鋒精神。此外,管教授還捐贈了300本其著作的紀實文學作品《成德之道》,該作品曾榮獲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獎”。 拼多多的初心,起源于2020年工作人員在助力脫貧攻堅時,發現偏遠地區的青少年閱讀群體對于平價優質的正版圖書存在迫切需求。從2021年4月以來,拼多多“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的足跡,遍布了西藏、新疆、甘肅、青海、貴州、陜西、安徽、云南、湖北、江西等地的山區中小學、特殊學校,迄今累計捐贈圖書超30萬冊。 拼多多的善行,像小溪一樣也匯入了這條歷時150多年的歷時長河。一個多世紀以來,閩西客家人以奧杳小學為源頭,圖書為載體,知識為媒介,一次次叩開走向世界的大門,完成一場又一場的世界接力。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