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前往閩南華安縣的一個小山村,探訪在清溪茂林里隱存著的一處古跡:花山書院。 入村,轉向北面,一堵花崗巖壘成的殘缺的山門撲入眼簾。同行的當地文友小蘇說,這就是花山書院舊址門墻。只見百年香樟樹濃蔭下,半爿門依然保留著層層巖塊,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以從容安詳的姿態,淡然地面對外界的紛擾與興衰更替。聽著松風時作,溪水潺,有一種沁入骨髓般的深長韻味和情致,這就是明太仆陳天定當年隱居的地方。 據記載,書院始建于明朝末年,由書院、忠義殿、西岳大帝廟組成,可惜歷史上曾遭毀壞,現僅存山門及部分圍墻地基。 來前做過功課,獲知陳天定是閩南龍溪縣人,世稱慧山先生。他少聰穎,好韜略,人慷慨,有大志,與明大學士林是中表兄弟,并有師生之誼。其道德、文章多受林影響。明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次年成進士。因不愿附和閹黨,毅然放棄任官機會,和遭魏忠賢排斥的林一同回鄉隱居。后李自成入北京,崇禎自殺,明亡。陳天定痛心疾首,遂遁跡來到花山書院。 陳天定沒有空手而來,他攜一片銅雀瓦、一尊沉香木關帝神像、一個饒阿銅鐘、一棵銀杏樹種等四件寶物,獻給花山書院。眾人見了,無不嘖嘖稱奇,但又不知為何物。陳天定微笑著對眾人說道,銅雀瓦乃是傳說中曹操建造銅雀臺所用的瓦片,具有神奇的防火功能,每年鬧熱時,只要帶上它,當年村莊就不會發生火災;關帝神像,是用十分名貴的高麗沉香木雕刻的,價值連城;還有饒阿銅鐘,質地堅硬,用木撞擊,聲音宏亮悠揚,穿透力強,可遠傳至一十里的地方。而銀杏,則為稀有之樹種,有活化石的美稱,果實俗稱白果,因此又名白果樹。雖生長較慢,但壽命極長,具有觀賞藥用價值。一番話,說得眾人歡呼雀躍。陳天定則跨出院門,教人在門旁挖了一個小坑,由他親植下去。后來銀杏成活,書院門口,竹林桃枝,瓜果遍布,豆莢垂絳,植被茂密。 探訪中,小蘇介紹:當年,陳天定在花山書院講學,與方進、黃道周門生洪思、林釬、吳公布等文人來往密切,交流思想,常徹夜長談,傳有著錄多部。其間,陳天定見花山一年四季花開果熟,景色總是那么美好,但不少村人卻沒有得到文明教化,遂矢志授徒講學,為廣大山區開啟了文明篇章。他不思回報,盡用畢生所學,嘔心瀝血,授教學生。自此,花山書院人才輩出,名聲顯赫,門生中有官至都察院巡按、兵部副尚書者。曾有一科年,中舉門生達十八人,留下了“十七考十八中”的傳說,即十七考生加上挑行李的書童一同中舉。 “入夜不知暑至,長年坐看花生。霧作山留混沌,仙來俗啟文明。”這首六言古詩,至今鐫刻在花山書院南邊一座小山的大石壁上,是當年花山書院學生方進為贊譽老師陳天定而做的。 “花山書院”的發展歷史,無疑是一部當地文明發展的重要部分。我們隨后在院四周察看依存的多處石刻,都見證著閩南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然而,陳天定是個對朝庭積怨頗多的人,總覺自己的抱負未能得以舒展,每每暗中長吁短嘆。多少次,“時來泉水濯塵土,霜雪滿懷清與孤”;多少次,“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最后,竟在書院最輝煌的時期,突然不辭而別,在朝天巖(今華安縣新圩鎮下路村高層巖)出家,后貧困而死,葬于鶴鳴鋪(今步文鄉)。陳天定一生著有《慧山詩文全集》《陳氏說書》《松石軒讀史》《慧眼山房書抄》等17種。當年,他帶給花山書院四件寶物中,關帝神像在動亂年月中被燒毀,銅雀瓦和饒阿銅鐘也在那期間丟失,下落不明。只有360多年的銀杏樹孑遺至今,依然蒼翠挺拔。除此,留下的還有名貴樹種椿木、枋木、梧桐、香樟等。 遺憾的是,陳天定留在花山的真跡不多,僅留下木楹對聯一副:“采于山釣于水有土此有財,祥于神義于人在德不在險。”現收藏于村民家中。他還為花山關帝廟題聯:“文以繼武,主教化乃為道德圣神秘;義不失慈,濟苦難更有英雄菩薩。”又題聯自敘:“三易居于此,祖若宗詒始謀,彬雅文風;四種德到今,兄及弟敦書閱禮,大振家聲。” 縱觀陳天定一生,古畫般迷蒙的身影令人沉思;他的著作,其思想與才華卻讓人情不自禁地反復吟誦;他的教學故事,更是使人感動、蕩氣回腸、回味不已;而他凝重的個性傳奇,將永遠傳遞且燃燒著一方文明的火炬。 如今,披參天銀杏之濃蔭,享羅漢古松之清風,來過這里的人,都能在花山書院收獲一份重學重教、靈魂歸真的參悟和舒展。更可貴的是,這里的后人認識到:自然風光乃天賜寶藏,而人文氣韻的塑造,雖仗有祖先崇文重教的開明慧眼,更需要代代村人自強不息、延綿傳承,代代接續。 (朱谷忠)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