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早走進陽臺,一眼就看到薄荷鮮綠可愛的樣子。瘦瘦的桿兒直直地挺著,嫩嫩的葉片在朝陽中泛著油綠的顏色。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涌進鼻子,讓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心腔一陣清涼怡爽。這是一盆從幾百里外的閩西老家帶回栽種的薄荷,韶光悠悠,它一年又一年地重復著旺盛生命的歷程。 對薄荷總有一種濃濃的難以割舍的情感,在兒時的記憶中,薄荷是一種頑強地扎根于黃土地中的植物,總在我孩提成長的生活中出現。家中的菜園子里,薄荷永遠占有一席之地,它和芥菜、青蔥、蒜苗齊生共長,總是親兄弟一般擠在一大片陽光底下,你擠著我,我挨著你。蔥是一根莖直通通向上長的,白白的蒜頭則藏在泥土下,蒜苗的身子也是翠綠的,它們簇擁在一起,活像齊刷刷使勁長大的小竹林。薄荷的樣子不太一樣,它有著橢圓形的葉片,邊緣是鋸齒狀,關鍵是它散發著一股濃郁的清香,只要走近菜地,薄荷那種特別的香味總是第一個鉆進鼻子,于是,首先就能認出它是薄荷。別的草是冒充不了薄荷的。冬天的時候,薄荷葉子會枯萎,但只要不讓它的根離開泥土,火熱的夏天一來,它又會萌生出它該有的樣子,讓喜愛它的人產生出不可抑止的欣喜之情。 薄荷是如何在心中留下它的美好記憶的呢?是那一碗薄荷雞蛋湯面。小時候,一不小心感冒發燒了,母親總要摘幾朵鮮綠的薄荷葉子,和著母雞剛下的雞蛋,煮一大碗湯面給我吃。這碗面是要趁熱吃的,吃得飛快,吃得噴香,吃得冒汗,吃得五臟六腑都彌漫著薄荷的香味了,身體也就不難受,渾身都通泰舒爽了。 夏天也是孩子們容易生痱子的季節,身上一旦長出紅疹,那真是奇癢無比,怎么撓都解不了癢。大人們一看,便會立刻吩咐孩子們去菜園子里摘薄荷。孩子們興高采烈地飛跑出門,去野地里七掐八捏一陣,很快就摘了一大把薄荷回來。那真是滿手薄荷味,一路歡跳一路香。大人們則嚴肅地拿了新鮮的薄荷葉子,放進鐵鍋里用熱水滾上幾滾,然后把孩子脫個精光,放進大盆里泡澡。孩子長滿痱子的身子經薄荷水洗上幾次,那紅紅的疹子就消失了,也不癢了,真是神奇。 兒時清晰的記憶中,總少不了薄荷糖的影子。有很多年,我最喜歡小姑姑來我家做客。因為,小姑姑會給我帶一種她自制的薄荷糖。小姑姑家的房后,常年種著一畦綠得發亮的薄荷,那是她悉心侍弄的植物。她愛把嫩嫩的薄荷放進各種各樣的湯水、糕點、美食中,融入薄荷香的食物,總彌漫著濃濃的誘人氣息。小姑姑手巧,她自己做的薄荷糖,方方的一小塊,是糯米粉摻了白砂糖,加入薄荷熬的汁水,不斷地捶搗、攪拌而成的,吃起來粘粘糯糯,絲絲甜甜,薄荷的滋味在舌頭上轉悠回旋,徘徊良久后,才慢吞吞咽進肚子里,這番極難得的享受過程,是今天商場和超市里那些所謂的薄荷糖無法提供的。由此,對小姑姑親手做的薄荷糖,尤其多了一種執念。以至于如今人到中年,每次從外地回家,還要特地去小姑姑家,探問有無薄荷糖吃。 薄荷茶,是很多山里人喜歡喝的。這茶人人都可制作,也人人都喝得。將水嫩青翠的薄荷葉從園子里摘回家,用清水洗凈,攤到圓圓的竹匾上,晾干后放進罐子里,就可以隨時取用了。每天撮幾片薄荷葉放入茶杯中,薄荷遇上山泉水,便重新煥發出植物生命的神采。那枯干的葉片便在熱水中緩緩舒展開來,漸漸沉入杯底。慢悠悠地呷上一天,口齒留香,神清氣爽,勞作的辛苦化解了許多,連晚間的睡夢都蕩漾著薄荷味。 薄荷在南方的野地里到處生長,既可當菜吃,亦可作藥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薄荷入手太陰、足厥陰,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瘡疥,為要藥。” 山里人似乎比古代藥圣更知道薄荷的妙用,它疏風醒腦,提神解乏,四季皆可配伍。薄荷確是中華常用中藥之一,沒有哪個藥店少得了這款良藥。衣袋里常放的清涼油、風油精,都飄散著薄荷清幽的香味。 我愛薄荷,亦愛詩詞,尤其喜歡陸游那首《題畫薄荷扇》:“薄荷花開蝶翅翻,風枝露葉弄秋妍。自憐不及貍奴點,爛醉籬邊不用錢。” 古人的心思與今天的人們是多么相似,那點暗藏的對野外植物的喜好之情,在詩詞中盡露無疑。夏日野地里迎風搖曳、蓬勃青綠的薄荷,帶來了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梁德榮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