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落魄》 徐海蛟 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元朝無名氏寫的雜劇《龐涓夜走馬陵道》,開篇便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古代“貨與帝王家”最便捷的途徑即是科舉,登科者“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落榜者大多只能躲在角落黯然神傷。 徐海蛟新書《不朽的落魄:十三個科舉落榜者和他們的時代》一書,集中呈現了落榜者杜甫、李賀、溫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吳承恩、徐渭、張岱、金圣嘆、顧炎武、蒲松齡、吳敬梓的別樣人生,視角獨特,很有思想與情感的沖擊力,值得一讀。 我們知道,科舉制度自隋大業元年(605年)創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下令廢除,前后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選拔機制,是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改變命運的方式,也是衡量家族成就和個體成功的最重要標識。但是,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這十三人,卻無一例外成了科考場上的失敗者,這讓我們這些后來者感到無比困惑:他們為什么落榜? 《不朽的落魄》通過那些落榜名士的經歷,解釋了原因。 溫庭筠有個外號“溫八叉”,《全唐詩話》中記載,考詩賦環節,溫庭筠才思敏捷,八次叉手寫成八韻,由此人稱“溫八叉”。這位才華橫溢的小青年還有一樁嗜好:流連煙花柳巷。他曾因此被投奔的親戚姚勖趕出家門。這位親戚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初唐宰相姚崇的五世孫,唐長慶元年進士,為人與學問深受當朝兵部尚書、宰相李德裕賞識。被這等人物盯上,哪里還有出頭之日呢?古籍上說,另一位當朝宰相令狐曾明確地給溫庭筠下過一個斷語:“有才無行,不宜與第!”如此這般,不落榜才怪。 蘇州才子唐寅唐伯虎比溫庭筠更委屈。他十六歲參加府學生員考試,名列第一。后又輕松奪得應天府鄉試第一名,高中解元,真可謂萬眾矚目。更可喜的是,考官梁儲見到唐寅的試卷嘆為天人,回到京城后向來年的會試主考官之一程敏政力薦這位江南才子。程敏政讀了唐寅的文章也大加贊賞??梢哉f萬事俱備,只待來年大比了。會試定在二月,唐寅迎著料峭寒風,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他搭乘的是徐經的游船。徐經是江陰人,早年與唐寅相交。徐家富甲一方,徐經的船雕梁畫棟,甚為壯觀。到京城后,唐寅與徐經下榻同一家會館,條件不錯。唐寅專心復習,志在必得。走出考場,他信心滿滿,自以為中個狀元也未可知。不料成績還未揭曉,給事中華昶彈劾主考官程敏政泄題的奏章送到了孝宗皇帝手中,內謂“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于眾,或先以此題問于人”云云?;实奂纯贪才哦Y部徹查。結果,翻閱程敏政批閱的試卷,三百個中榜者中沒有徐經和唐寅。按理事情到此就應該結束了,但權力爭斗不休,結論是泄題查無實據,但徐經曾給程敏政送過金幣,有勾連嫌疑。最終決定:唐寅、徐經終身不得舉業,程敏政致仕還鄉,華昶調職。一代才子唐寅從此只能啜飲生活的苦酒。 比起大半輩子被科舉折磨的蒲松齡,唐寅還是幸運的,“長痛不如短痛”。蒲松齡十九歲參加童試,以縣試、府試、道試三試第一的成績,成為聞名鄉里的秀才。此后,就像被詛咒了似的,秀才蒲松齡在舉業上再未曾邁進一步,所有努力和奮斗都是水中撈月。直到七十一歲那年,在科場上摸爬滾打五十余載的老秀才蒲松齡終于考取了一個歲貢。歲貢不像舉人、進士之類代表真正的科舉進階,它只是基于秀才獲得更高級別學習機會的一種選拔,可以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接下來仍然要參加鄉試、會試。七十一歲的蒲松齡不大可能去國子監讀書,堪可安慰的是此后每月還有一點生活補助。像一個注定無望又注定一生無法擺脫的期許,科舉制造出的邈遠的虛懸橫亙了蒲松齡的一生。他在《聊齋志異·王子安》中曾借異史氏之口道出了秀才進鄉試考場的屈辱:“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吏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闈場也,神情惝,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意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然而飛騎傳人,報條無我,此時神色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餌毒之蠅,弄之也不覺也。”直到很久以后,蒲松齡似乎才意識到,是不是一開始方向就錯了?是不是自己認為的好文章,與考官們認可的好文章壓根就不是一回事?且聽《聊齋志異·賈奉雉》中郎生這樣說:你之所以一次次落榜,不是文章寫得不夠好,恰恰是文章寫得不夠壞。你得學寫速朽的文章,畢竟考官們都是以這樣的水準晉身上位的,對你的文字真的欣賞不來!唉,如果蒲松齡早想明白,早日脫身,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文學創作上,該會是一番怎樣激動人心的情境啊! 與蒲松齡相比,金圣嘆醒悟得早一些。他十五歲便過了縣試,按照明朝科舉考試的制度設計,只要再通過府試和院試,就能獲得鄉試資格。不可理喻的是,這位天才少年也像蒲松齡一樣陷入了怪圈,怎么用功也無效,始終在這一層級的考試上回環往復打轉轉,無法前進一步。在一次一次應試中,他見識了各種荒誕,從而敏銳地意識到“科舉”是一個偽命題,于是便決意以更荒誕的方式對付它。某場鄉試,考策論時,試題為“如此則動心否乎”,并在篇末給了一段引導性文字:“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露白葭蒼而外,有美一人。試問夫子動心否乎?”金圣嘆展卷讀題,提筆在答卷上寫下三十九個“動”字。閱卷官對此十分不解,待到金圣嘆自己做出解釋,才恍然明白這“惡作劇”的緣由。孟子曰:“吾四十不動心。”寫三十九個“動”字,是為了說明夫子未到不惑之年是“極動心”的。次年,再應鄉試,考經義,試題為“孟子將朝王”。瀏覽試題后,金圣嘆在考卷四角各寫下一個大大的“吁”字。閱卷官自然又是一頭霧水,金圣嘆大為得意:《孟子》一書中,“孟子”出現的頻率太高了,因此“孟子”不必寫了,而“朝王”,則見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之類都相差無幾,我看也沒有寫的必要,這道題就剩下一個“將”字可以做點文章,設想一下,王將視朝,必然會有四個內侍先上場,口中高呼著“吁”聲,為王之出場造勢,突出“將”之威武。如此三番五次“惡搞”,金圣嘆被列入了科舉“黑名單”………… 科舉登第還是落榜,那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作者在書中說:“反復走不通一條路,命運必有其他安排?!毕衿阉升g、吳敬梓,如果科舉之路走得順暢,世間可能就沒有不朽的《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了。同樣,顧炎武若科場得意,恐怕也很難完成他的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日知錄》。什么是人性的高貴?作者認為,落榜者張岱以自己的選擇給出了一個范式:真正的高貴,就是面對大時代的劫難,面對國破家亡的打擊,面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存危機,一個人仍能靜下來,保持精神獨立,并創造出不朽的價值。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但正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何況)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