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的連城四角井,是從一口古井徐徐展開它的故事。相傳,古時文川河附近掘有一井呈四角狀,泉水潺潺而出,清洌可鑒。附近人家紛紛到此挑水做飯。一日,一口渴難耐的先生路過此地。向一戶人家討水喝。一碗水下肚,如飲甘露。先生問主人,水從何來?主人告知。先生前往,勘察一番,對主人言:“吾行風水,此處水旺。”主人欣喜,說與人知。此后,東西南北四大角皆有打井者。蝦公井、陶背井、黃屋井、沈屋井…………誠如風水先生所言,井水豐盈,涌流不竭。好水養人,隨著人丁漸旺,人們打的水井更如雨后春筍涌現。從此,當地人把這片水井匯集的地方稱為四角井。在后來的歲月中,四角井周邊竟成為一片繁華的街區。 穿過文川橋,沿著石階下橋,步入四角井街區。這里的街道不寬,臨街的房,開著一些小店鋪。隱約可見的字號招牌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昔日的興隆。道路兩旁曲曲彎彎的小巷縱橫交錯成街區的血脈。 施施然地游走于四角井小巷。一幢幢古建筑,樸實無華,各有千秋。路過一座古拙質樸的宅院————沈家大院。搭眼看去,青磚黛瓦,木質結構的房梁,雕刻精美圖案的門窗…………跨進木檻,院內寬闊。廳堂房舍齊全,四周掘有天井。屋里擺設著舊式家具。坐在舊實木椅上,喝著主人用白瓷杯端來的熱茶水,似乎也成了古舊的人。最醒目的是下廳左側墻上放大的兩幅全家福,一黑一彩,一樣的浩浩蕩蕩幾十人歡聚一堂,卻橫跨了六十余年的光陰。它生動地詮釋著根與傳承。 出了院門,一路前行。看見半截古磚墻上,爬滿綠意婆娑的藤蔓。一些斷壁殘垣的磚縫里,開出一朵兩朵紫色的小花。一處老宅的屋頂上,長著狗尾巴草。分外有味道。人家門前種了許多蘭花,也有許多茉莉。人從花前經過,滿鼻清香。小巷就這樣熱鬧了自然的氣息。忽然竄出兩只狗,看見生人,不住高叫。正發怵,抬頭與另一民宅“八磚世第”不期而遇。不由想起一生性散漫之人,德宗時任翰林學士的李程。按照當時的朝規,冬中日影及五磚,為入直之候。李程卻總等到日影恒過八磚乃至。眾呼其為“八磚學士”。皇帝卻覺得這個老遲到的“八磚學士”有淡定從容之風,青睞有加。此小巷中民宅以“八磚世第”為名,想來“八磚世第”宅院先主定同唐人李程一般性情相投。誠然,這樣的地方,滋長出來的人,氣質是鑲在骨子里的。 沿著卵石鋪就的地面,拐入另一條小巷,目光被兩幢土木結構雙層閣樓吸了去。此閣樓建于民國時期,名曰雙子樓。外觀方正,灰瓦白墻。東西兩側閣樓布局相差無幾。從東大門進,里面的布局卻別有天地。前后兩進廳通連,中間設八角形天井。天光傾瀉,四周敞亮。沿前廳木梯拾級而上,可見木柵欄環繞成的游廊。幾何紋樣的窗扇柵欄別具一格,大氣精美。當年,發達起來的儒商童源彪,不惜重金從福州請人設計建造此樓,前后花費近三年時間。一晃眼,歷史的風獵獵吹過八十余載。童氏有后人,居住在西側宅院。見到人來,笑著搭話。這里曾經是解放軍連城縣獨立第七營駐地,連城法院、武裝部也曾搬到此處辦公。出了西側門,竟直通街市,又是另一番景象。 夜晚,漫步古巷。路上的行人少,有著讓人最舒適的寧靜。家家戶戶屋檐下垂掛的紅燈籠,一盞一盞亮起來。有阿婆坐在家門前嘮嗑巷子里的陳年舊事。精神矍鑠的老人,是四角井活著的歷史。繞膝而坐聽得出神的孩子,正滿懷憧憬構建四角井的璀璨未來。 (鐘嫻)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