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臨近,詐騙分子盯住正在放假的學生,不斷變換手法設下陷阱———— 快樂過寒假 防詐“不放假”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2月4日訊 離2024年春節越來越近,從高校到中小學、幼兒園已陸續放假。在快樂過寒假的同時,學生們可要捂緊手中的“零花錢”,因為騙子可是“不放假”的!近日,廈門警方結合具體案例,提醒學生謹防幾種常見騙局。 “漲粉”的代價是近2萬元? 1月14日,彭同學在瀏覽某平臺時,看到此前互相關注的一個名叫“一口魚丸”的“好友”稱可以幫她進行漲粉操作。眼見自己賬號粉絲數有點慘淡,彭同學就一口答應下來。 隨后,對方向彭同學發來一個二維碼,讓其掃碼操作。據彭同學回憶,掃碼之后需要她填寫個人的某平臺賬號密碼等信息,當她填寫完畢后,“一口魚丸”便發來信息,稱因其賬號異常需要罰款10萬元。“只是為了漲粉,怎么變成要繳納10萬元罰款?”這讓彭同學慌了神,趕緊找“一口魚丸”詢問。 就這樣,“一口魚丸”給了彭同學一個QQ賬號和密碼,讓其登錄進行后續操作。彭同學登錄后,QQ里有一個好友發消息稱只要按照他的“指導”進行操作,就可以排除賬號異常的問題,10萬元罰款也可以免除。在之后的操作中,彭同學以“學習使用”為由將母親的手機借來,并按“好友”要求開通數字錢包,又將微信、手機銀行里的資金轉到數字錢包中,并通過轉賬、發紅包等方式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號轉賬近2萬元。 一番操作后,對方要求彭同學把平臺和QQ的聊天記錄全部刪除并等待通知。直到這時,彭同學才意識到自己被騙。她向父母坦白自己的遭遇后,其父母咨詢平臺官方客服后得知并沒有“賬號異常需罰款”的情況,趕緊撥打110報警。 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學生容易遭遇以下四類騙術 “彭同學遭遇的其實類似‘免費送游戲皮膚’騙術。”廈門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民警分析,騙子在短視頻或社交平臺上發布信息,聲稱可以幫助漲粉,隨后在受害者按要求進行操作后謊稱“賬號異常需要繳納巨額罰款”,刻意制造恐慌;并讓受害者使用家長手機進行所謂的操作————實則是多次轉賬匯款,最終達到詐騙的目的。 除了彭同學遭遇的上述騙局,該中心梳理了往年寒假和春節假期的詐騙警情,發現學生還容易遭遇以下四類騙術: 1.買賣游戲裝備被騙。嫌疑人事先在游戲平臺發布虛假低價買賣游戲裝備、賬號的信息,誘騙受害者上鉤后,以“先付款,后交貨”的方式實施詐騙。 2.購買低價、二手數碼產品被騙。嫌疑人在網頁、QQ群、微信群發布虛假商品信息,誘騙受害者與之聯系,后以“保證金”“押金”等理由要求受害者轉賬匯款。 3.冒充電商客服。以受害者之前購買的產品有質量問題需要退款退貨為由,引導受害者到借貸平臺借款實施詐騙。 4.追星返利。騙子先通過社交平臺拉攏青少年成立粉絲群,借節假日的名義稱“偶像”要給粉絲送福利,引誘青少年添加騙子個人賬號;隨后又以返利為誘餌,利誘受害人向其轉賬,然后以各種理由逃避返利或直接勒索對方,以達到騙錢的目的。 廈門警方提醒:寒假期間,學生應合理安排時間,不要過度沉迷于網絡游戲,游戲交易時要通過正規渠道進行;家長要加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提升他們的識詐防詐能力;家長也要保管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尤其是支付密碼等,切勿將其變成家里“公開的秘密”,以免騙子將未成年人當成“行騙的工具”。如遇詐騙,應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 特別提醒》》》 以下五種“兼職”不能碰 1.幫助詐騙分子取現的“兼職”不能做。不法分子為了快速轉移涉案錢款,會雇人幫其在線下取現并轉移資金,有些“兼職”工作是幫其買貴金屬等,并許諾高額報酬。其實這些工作就是充當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洗錢的“工具人”。 2.買賣電話卡和銀行賬戶的“兼職”不能做。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或是充當線下“卡頭”“卡販”,為了一時利益變成詐騙分子的幫兇,殊不知這些被賣出的大量“實名不實人”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被詐騙分子用于實施電信網絡詐騙,使不少人上當受騙。 3.搭建虛擬撥號設備的“兼職”不能做。詐騙分子有的藏身境外,常常以“高薪招聘”為誘餌,誘使求職者在國內租房搭建虛擬撥號設備實現遠程操控手機卡,給國內受害人撥打詐騙電話、群發詐騙短信實施詐騙。通過這些虛擬撥號設備將境外電話轉化為境內本地電話,極具迷惑性,導致受害人更容易被騙。 4.冒充客服電話引流的“兼職”不能做。有些詐騙團伙會招募“話務員”,要求入職者以設定好的話術,按照非法獲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單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自稱是各類平臺的“客服”,引導受害人添加上游詐騙分子的聯系方式。這就是詐騙引流行為。 5.線下推廣引流的“兼職”不能做。線下推廣引流多以贈送小禮品為誘餌,要求受害人掃描二維碼或是用拉人建群、發送虛假廣告來免費領取小禮品。而這些所謂的“兼職”其實是幫詐騙分子進行“地推式”引流,為詐騙分子下一步實施詐騙作準備。 (本報記者 葉蔚蓉 通訊員 洪恒亮)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