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臺,鄉人的精神仰望。一群人,端坐臺下,聚精會神地觀戲,他們目光和注意力會被戲的情節與情感演繹所抓取和吸引。 那年,為采訪劇團下鄉演出,我給劇團團長打電話,對方說,在村上演戲呢! 便開車去尋。團長說,遠著呢,你先到某鎮,沿公路向東,看到路邊有個大鳥窠,往左,走10分鐘,繞過村頭一家小雜貨店,再往前,一直走到路的盡頭,左拐,穿過一座村莊,出了莊子,有一座水泥大橋,下橋,就會看到一座廟,我們在廟里唱戲。 好不容易找到那地兒,從車內探出頭一看,嗬!好不熱鬧:廟會上,舞龍燈的、賣烤紅薯、水蘿卜、甘蔗的,賣蠟梅、賣鋤頭、大鍬、釘鈀的…………空地上,不知誰用彩條塑料布搭一座大棚,掀開棚簾:好家伙!百十來號人,大姑娘小媳婦,老少爺們,圍著十多桌,熱氣騰騰,一個個興高采烈,面色紅潤,酒熱耳酣。 有人吃罷飯,就倒背著手,打著飽嗝,踱到隔壁去看戲。 演出場地在塑料大棚里側,早已坐滿一堆堆等候觀看的人群,戴帽子、裹方巾的,大眼、小眼、清澈的眼、渾濁的眼。團長正和一幫演員在戲臺子旁邊的一間小房子里化妝:撲粉、涂油彩、粘胡須、理云鬢、貼花黃。過道上,一個叼著卷煙的男人咳嗽著經過。 團長51歲,他演小生,是主角。我問團長,為什么有的人化濃妝,有的人化淡妝,有的甚至就不化妝?團長笑笑:年紀輕的要化彩妝,年紀大的化淺妝,有時干脆就利用皮膚本來的顏色,化一個簡妝,越老越接近自然本色。 不一會兒,演出開始。鼓樂齊奏,我看到那敲鑼的漢子,嘴里還啃著一截甘蔗。 當天演的是傳統戲《趙五娘》,才子佳人的故事,鄉村里的人津津樂道。 臺下立刻安靜下來,個個坐直了身板,前傾著頭,巴巴地看著戲臺,生怕錯過了精彩處。小孩聽不懂戲文,喜歡熱鬧,興奮地在人堆中竄來竄去,感覺無聊時,似乎發現了什么,就跑到臺后扒開幕布縫隙朝里看,看花花綠綠的戲服、叫不上名字的道具,看到一個男演員,涂了油彩大花臉,兩個眼珠子骨碌碌地轉。那個男演員“咿呀”了一聲,嚇得那幾個小孩一溜煙地直往回奔。 鄉野的風,微微吹動帷幕。戲文里的唱詞,咿咿呀呀,灌進我的耳朵,似懂非懂。 以前,我只知道高亢的秦腔,在山塬茆梁上唱。一個人唱,山鳴谷應,山底下有一個人在靜靜地聽————那是關于久遠的鄉村愛情。 團長站在幕布后面對我說,戲文發音主要依附方言,用普通話去唱,就失去了它的聲腔雅韻。 就這樣,我搬來一只小馬扎,坐在人堆里靜靜地聽。恍若聽到,低處流水婉轉流淌的聲音。一條春天的河流,一川活潑潑的水,沿著綠茵茵的草岸,在一個地方拐彎,那些爭先恐后的流水,抑揚頓挫。 有人說,村戲是地域聲韻的不滅靈魂,如同梔子花、老水車、古窯洞、小木橋一樣,裝點著鄉村清貧恬淡的日子。 年戲,就像農人吃過了牛排、漢堡,還是鐘情于家里那口大鐵鍋,燒出來的青菜飯、紅薯粥的味道。 鄉村的戲臺,有鳥飛過,有風吹過,大地上植物和小動物聲響。歌唱與抒情,不能填滿我們巨大的胃,看過戲,農人們便開始侍田蒔秧,一刻也閑不下來,他們才是鄉野的真正主角。 (王太生)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