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陸海統籌、山?;瑥娀郛a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2023年10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明確指出,要維護和修復重要海洋生態廊道。2023年12月25日召開的福建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美麗福建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海洋生態廊道有利于提升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是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洋國土資源豐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3752千米,海島岸線總長約2458千米。福建優化海洋生態廊道建設任重道遠。海洋生態廊道是指統籌沿海河流、海岸、濕地、農田、道路等要素,連接分散的生態斑塊和景觀單元,是保護重要海洋生態資源、保障生物棲息和遷徙、展示優美自然風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互聯互通帶狀自然生態空間。良好的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提升海洋生態質量。 近年來,福建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扎實有序推進,“一號濱海風景道”跨山越海,35個國家級、省級美麗海灣建設正全面推進,正在以點帶面努力打造福建樣板。全省已劃定496個海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推進國土資源陸??站C合利用,實現海陸一體化建設。已頒布《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等地方法規,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岸線保護管理的通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范化管理格局日益健全。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全省已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13個、海洋特別保護區35個、國家級海洋公園7個,形成了全省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約38%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按面積比例評價,全省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海域面積比例 85.8%。但是,我省生態海洋廊道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海洋生態廊道整體優勢不足,海洋國土空間品質與我省整體資源優勢存在差距,全省公眾親??臻g特別是濱海沙灘開發程度總體處于較低水平,海岸帶公共設施配套不完善。沿海國土空間觀測預警能力和海洋災害風險防范水平有待提高。為進一步優化海洋生態廊道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擦亮清新福建、海上福建品牌,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優化。 堅持陸海統籌,構造水清灘凈美麗廊道。依據“國家——省——市——海灣”的分級治理和管控體系,優化構建陸海統籌、海空一體、整體保護、系統治理的沿海分區治理網絡。運用形態學空間分析方法(MSPA),結合“一灣一策”精準施策,突出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優化海岸帶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統籌規劃海洋經濟和生態產業布局,嚴格禁止破壞沙灘地形地貌和環境景觀行為,切實保障親海岸線的公共開放性和可達性,推動構建以海岸帶、海島鏈和自然保護地為支撐的“一帶一鏈多點”海洋生態廊道格局。積極探索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投融資制度,充分調動市場化力量參與美麗海灣、海島、岸灘保護與建設,促進形成政府和社會多方協同的長效投入機制。會同有關部門、沿海市縣、涉海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等群策群力編制和實施規劃,努力形成陸海統籌、??找惑w、合力共建的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新態勢。 推進保護修復,塑造魚鷗翔集生態廊道。充分發揮廈門灣海洋生態廊道的名片優勢,推進海岸線、海域、海島、海岸帶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升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施濱海濕地分級保護和濕地名錄管理,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制度,嚴格控制建設項目占用濕地。提升海洋休閑娛樂區、濱海風景名勝區、海洋公園等公共利用區域內生態景觀質量。探索海岸建筑退縮線管理制度,以城市毗鄰海灣海灘為重點,開展海堤除險加固、沙灘修復工程、沙灘后濱植被修復、紅樹林保護修復,營造生態岸灘,提升岸線穩定性。根據基巖岸線、砂質岸線、淤泥質岸線、生物岸線、泥土質岸線和人工岸線的各自特點,持續打造生態休閑綠色海岸帶。結合侵蝕型岸灘、淤漲型岸灘、穩定型岸灘分布特點,落實恢復生態涵養、鳥類棲息、促淤消浪,切實做好護灘養灘。保護典型沿海生態系統,加強漳江口、九龍江口紅樹林,東山珊瑚礁,閩江口、興化灣、泉州灣等河口濕地,以及海灣、海島等典型生態系統保護,有效保護重要海洋生物物種、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引進海洋動植物物種時應當進行科學論證,避免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合理營建堤岸防護林,構建海岸復合植被防護體系,持續提升沿海設區市總體生態質量。進一步保護提升公共利用區海岸帶生態功能和濱海景觀,保障公眾親海空間。促進水產養殖布局科學化和設施景觀化,恢復紅樹林生態景觀帶,開展陸域景觀綠化,推進濱海風景道和浪漫海岸線建設,讓蔥郁茂密的植被、古韻古香的碼頭、柔軟潔凈的海灘、多姿多彩的海島、綠色生態的海洋產業各美其美,打造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帶,積極構建水清、岸綠、灘凈、景美、天藍、物豐的綠色海洋生態廊道。 凸顯地理優勢,營造人海和諧幸福廊道。推廣應用平潭國際旅游島1號濱海風景道建設經驗,充分挖掘民俗地理、風土人情、地質公園、紅色景區、海洋牧場等文化和國土空間資源優勢,串聯“國家公園+世界遺產+海岸海島”等優質旅游資源,融入海洋生態廊道建設。形成一批“原生態+現代化”的海洋文化景點、沿海地形地貌景觀、海洋文化產業、海洋科技產業,打造魚骨狀的區域間自駕環線,著力提升濱海廊道產品豐富度和吸引力,彰顯生態海洋特色。以福建船政文化、海絲文化、媽祖文化、閩越文化、朱子文化等為紐帶,充分挖掘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歷史國際社區·廈門鼓浪嶼以及泉州市舶司遺址、順濟橋遺址、洛陽橋、安平橋等人文景觀節點,著力提升生態海洋廊道的文化底蘊、人文內涵和生態吸引力。重點打造福建“出入門戶、五邑咽喉”寧德三都澳國家地質公園,山海相依的粗?;◢弾r地質史白堊紀的產物————福建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海底古森林遺跡————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以豐富典型的海蝕地貌、海積地貌、突出的海蝕遺跡花崗巖地貌、火山巖地貌為輔,兼有海洋文化遺存和石厝群落綜合性海島地質公園————福建平潭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唯一的濱?;鹕降刭|地貌風景旅游區、擁有世界罕見的火山遺跡————福建漳州濱?;鹕絿业刭|公園等,融合濱海濕地公園、美麗海灣、濱海步道,構建通山達海、城海相融的特色海洋生態廊道風景體系。 融合信息技術,打造綠色智慧科學廊道。深化地理信息系統運用,結合衛星遙感、高清監控攝像、人工巡查等手段,系統分析海洋生態廊道的空間格局變化,為優化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完善生態云平臺“陸海信息一張圖”,綜合應用定點連續監測、現場快速檢測、視頻監視監控等先進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打造沿海生態監測數據共享平臺,形成融合沿?;A地理、海洋環境、生態、漁業等的大數據體系,強化海洋環境分析研判,構建立體感知、管理協同、服務高效、有效支撐的智慧管理服務新模式。加大無人機、無人船等應急機動監測和衛星通信技術應用,豐富海洋生態監測要素,打造精細化海洋預警報服務體系,為監視監測、巡查和應急處置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交流合作,加大資金投入,深入強化海洋地形地理、地質地貌、海洋科學、景觀園林、人文生態等科學研究,為優化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