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三坊七巷》 貞堯仔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貞堯仔新作《海上三坊七巷》從“閩在海中”“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的觀察視角入手,對三坊七巷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精神進行本體思考、逐層推展,為一代代三坊七巷人寫心立傳。史詩般的視野,細膩動人的筆觸,開發出無窮無盡的歷史生活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使得作品因渾樸而豐厚,具有多角度解讀的可能性。 一 我們先來捋一捋本書的結構,建立《海上三坊七巷》的時空坐標。《海上三坊七巷》的敘述時間是從晉代、唐代、明清到民國初年,描寫三坊七巷孕育了林則徐、沈葆禎、嚴復、林覺民、甘國寶、林旭、“電光劉”等杰出人才的過程。《海上三坊七巷》的空間坐標是福州,這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但“福州”在《海上三坊七巷》里落成的意義,還在于投射到那個時代、那些歷史人物心中的位置。作者采用雙線并行的方式,除了三坊七巷文儒坊、衣錦坊、光祿坊、宮巷等外,還涉及到福州西湖、鼓山、烏石山、馬尾船政、新疆、廣州、江蘇江陰、寶島臺灣等地,描寫了廣州武裝起義、馬江海戰、甲午海戰、江陰保衛戰、航政風云等歷史現場,還原了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破釜沉舟的決絕意志、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像滄海一柱,讓外敵膽寒、讓夷人敬畏、讓四海驚嘆。 我們來看看人物。《海上三坊七巷》真正的中心是人,而且是“大寫的人”,是密集出現在歷史卷頁中,彪炳史冊的人。他們擁有儒家的家國情懷,只要有機會,就要為國鞠躬盡瘁。本書寫到的有:第一類是軍政要人、福州郡守,有嚴高、王審知、蔡襄、李拔、陳季良等。第二類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洋務運動先驅沈葆楨、“中國西學第一人”嚴復、福建近代教育奠基人之一陳寶琛、“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等。第三類是保衛、開發、建設臺灣的三坊七巷人,有何勉、藍鼎元、甘國寶、沈葆禎、鄭光策、陳寶琛、陳衍等。第四類是商界奇才,有尤賢模、劉齊銜、劉二、林振光、沈紹安等,共100多位人物。 作者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穿越歷史星河,調動出關于這些歷史人物的記憶,還原出曾經有的情景,牽出許多故事,它們關系密切,相互交錯,在功能上相互整合、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一同豐富并發展著三坊七巷文化。歸納起來,本書論及的有:詩書傳家、經世致用的中原儒文化,忠孝節義的儒家道義,能屈能伸、兼容并蓄、剛柔相濟的人文精神,奮起直追、革故鼎新的變革精神。此外,作者濃墨重彩的還有科技救國、文教興邦的現代理念,如沈葆禎等創立福建船政學堂,陳寶琛創辦全閩大學堂,林長民、劉崇佑等聯合創辦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及其附中等。三坊七巷巷巷藏有私塾,坊坊興辦學堂,坊坊巷巷書聲瑯瑯。 三坊七巷博大精深,濃縮了對巨變中國命運的思考與實踐,承載著珍貴的文化記憶,裹藏了豐富的歷史信息。然則歷史的厚重并不能有效回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是三坊七巷,而不是別的地方,能夠引領近現代中國思想的轉型和前進?“一片三坊七巷、半部近代史”的歷史邏輯是什么? 二 《海上三坊七巷》的問題意識正是基于此,它的結構特點在于圍繞著三坊七巷“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開海則強”這個歷史原點,分“福地重人”“海國情懷”“船政風云”“滄海一柱”“驚濤巨變”“守望寶島”“商海氣象”等篇章一步步揭示三坊七巷的海洋特征與海洋精神。作者從安泰河入手,寫道:“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其源頭活水在于連接江海…………安泰河,就像一條長長的臍帶,穿過閩江,連通大海,自然而然地獲取江海雙惠的先天優勢,為三坊七巷供給不竭的營養源泉。” 作者從小生長在海邊,家庭以海為生。梁啟超曾說:“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雖同一種族而能忽成獨立之國民也。”海洋的流動、變化、寬容,可以摒除人的狹隘觀念與保守思想,賦予一種包容豁達、奮勇前行的勇氣,涵養一種與眾不同的創作天賦。不同于一般作品,作者借助三坊七巷這個地理空間所敘述的是另外一種更加磅礴大氣的風景————福州海洋文化及其多樣性。 作者回顧福州不斷拓城,向海而生的歷史,認為正是因為拓城使得福州內河交織,河海相連,河通江海,成為“浮”福州。“浮”福州讓福州“封而不閉”,既能在亂世之中隔絕戰火,又能在盛世之中四通八達。歷史上有永嘉南渡、八姓入閩,帶來了中原文化;理學道南,帶來了書院文化;西學東漸,系統引進西學,推動了三坊七巷的文化轉型。特別是清代福州成為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三坊七巷文化帶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面對時代的劇變,列強的窺伺,他們更多地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圖強,如何才能真正地經世致用。他們把目光轉向海上,轉向不斷開放、現代化的世界,勇于接受全新的思維和觀念,進而遙遙領先地走在時代前列,在中國近代的滄海浪尖上演著比戲文里更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部史冊儲存的記憶,并不會比一條河、一片海更多、更鮮活。一千多年過去了,現代都市轟隆隆的行進大腳,從它身邊一次次掠過,三坊七巷經歷過保護性修復,也同國內其他的許多人文景區一樣,沒有懸念地生存在商業節奏的絢麗與嬉鬧中。也許每塊廢墟都會生出春草,所有的坊巷都可以重建,但不會有過去的南后街了,不會有沈葆楨與嚴復了,不會有林覺民與陳意映了。這就是歷史…………“以史為鑒”,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觀念之一。我們很難回到過去,但我們有發現的勇氣和回到源頭的熱望。 三 作者從2020年開始研究三坊七巷,把這段歷史當作無盡的寶藏,既可見底,又取之不盡。三年來,他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做田野調查,查資料,看書報,走原址看現貌,盯住一個個問題窮追不舍,竭力網羅,細心推敲,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他文思泉涌,奮筆疾書,希望 “三坊七巷融入新的海洋文明,唱響中華文明,讓世界看到更好的福州、更美的福建”。 剛拿到這本書,就是大象走進叢林的景象。作者用故事結構開出一條道來,像是直接把讀者領到一個高處,可以盡情地俯視這一片薪火相傳、不絕如縷的文化高地。沒見過這樣波濤浩渺的寫法,作者在心里裝著100多個人物,讓敘事角度切換自如地運轉,從三坊七巷到馬尾船政到寶島臺灣…………他把這一切藝術而雄辯地鋪展開來。作者的語言極簡,是近乎口語的自然,常用短句單獨做一段,直接領后面的論述,制造出強勁、重音密集的節奏,如寫林則徐:“一生信仰如磐,雙肩道義如塔,目之所及,光彩熠熠”,寫林覺民“人具才俊、志高、情切,氣貫長虹,總讓對手聞之膽寒,敬之三分”,三言兩語就將人物深描細畫出來。他深入到那個無法言說的歷史深處,不厭其煩傾聽那里的聲音,用它厚重的深情刷新著與此息息相關的細節,譜成《三坊七巷組歌》,謳歌三坊七巷仁人志士的風采。 《海上三坊七巷》需要深讀。我們應該讀懂這塊熱土充滿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讀懂這種家國深情,“思接千載,不忘初心,自立自強。深悟思想偉力,不負韶華,放飛夢想。” (黃麗云)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