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車上見義勇為的司機,為何會流血又流淚、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長期遭受惡霸欺凌,只為保護妻女的男人,反擊施暴者何以成為殺人犯?為阻止校園霸凌挺身而出的少年,為何要忍受屈辱向霸凌者道歉?是什么,挾持著“法”向“不法”低頭讓步?又是什么,讓前行者寧愿付出沉重代價,也要打破世俗的慣例和陳規? 2024年開年,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制的現實普法題材影片《第二十條》帶著字字泣血的問題席卷而來,掀起了全民關注司法公正的熱潮。這一連串問號,不但將所有矛盾和戲劇沖突指向沉睡的法條本身,更立足于立法精神高度和百姓對司法公平正義殷切期望的視角,緊迫追問著每一個人,我們究竟要將怎樣的一個世界交到下一代的手中? 法之緣起:為何喚醒沉睡法條? 從電影《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條》,導演張藝謀對社會現象的洞察力、對普法類題材影片顛覆性的創新勇氣令人欽佩。從表面上看,電影《第二十條》笑中帶淚,煙火氣十足,它以五分正劇五分喜劇的風格,陪伴觀眾度過了濃縮著現實百態的144分鐘。從結構上講,全劇以人物和案件的交織推進,3個案件的有機交融和法理上的精研探微環環相扣,把《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闡釋得振聾發聵,余味不絕。可以說,開始我們笑得有多歡樂,后來內心就有多沉重,對“公平正義”的領悟就有多深刻! 誠如片名,第二十條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條款。近年來,隨著“于歡案”等社會熱點案件的發生,“正當防衛”這一沉睡的法律概念便不斷挑動著公眾和媒體的神經,不但在社會上掀起熱論,也引起法學界對正當防衛問題的檢視與反思。如果說5年前的“昆山反殺案”,標志著“正當防衛”的裁決進入公眾的視野,那么“福州趙宇案”“淶源反殺案”等再次引起廣泛社會討論,則為我國刑法關于正當防衛的條款搬上熒幕提供了契機。2020年9月,兩高一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在此背景下,電影《第二十條》應運而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影主創團隊之一————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制片人張婷婷曾介紹:“我們在創作之初就是想弘揚‘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條,制止不法侵害,弘揚正義和見義勇為精神。而《第二十條》就是通過小人物視角來展示關于正當防衛背后的法理人情。”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沉睡的第二十條正逐步被喚醒,并成為正當防衛、見義勇為者“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強大法律保障。 心之嬗變:能否做到如我在訴? 掛職檢察官韓明是全劇的焦點人物,三個案件在他身上交替上演,層層展開,引人入勝。隨著主線與輔線案件的多次戲劇性反轉,隨著所有矛盾和戲劇沖突的步步強壓,有些窩囊、有些圓滑的老檢察官韓明也完成人生中3次非常重要的內心嬗變,最終實現電影藝術價值和法律效果的雙向奔赴。 韓明的人生第一次轉變是大學期間出手教訓了欺負呂玲玲的惡徒,從此背上處分,影響分配,只能到小縣城工作,命運改寫。這是為做“正確的事”而付出的代價,他并沒有后悔。多年后,與多數經歷過社會“毒打”的中年人一樣,韓明不再是那個寧愿接受處分、也不愿讓正義低頭的大學生,他變成了一個會看人眼色、會迎合上級的“油膩子”。謹小慎微是他的處事風格,息事寧人是他的工作追求。所以面對張貴生,即使萬分同情,他只能不斷勸對方接受現實,不再上訪,甚至要他簽訂保證書。這是生活所迫,也是一個中年人最現實、最真實的寫照。 盡管被一地雞毛磨平了棱角,但韓明心中那份最樸素的正義感沒有消失殆盡。張貴生的死像一記驚雷,對他內心產生了極大觸動。加之郝秀萍的縱身一躍、呂玲玲的停職處分,韓明的正義感逐漸被喚醒。當呂玲玲聲淚俱下向韓明發出靈魂拷問:“郝秀萍為什么要去跳樓?是她的絕望,是她對法治的絕望、對公平的絕望、對我們的絕望,如果我們不能拯救一個絕望的母親,不能讓這位母親重燃希望,我們有什么資格穿這身衣服?”處在“混沌中年”的掛職檢察官韓明,也因為三大問號的逼近,而逐漸審視起他這身制服的意義和重量。這一次轉變是潤物無聲的,也是異常深刻的。 如果說之前是量的累積,那么質的轉變應來自于兒子韓雨辰。俗語有云: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韓明通過兒子韓雨辰見義勇為反被立案的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當事人的委屈與無奈,也為他的徹底轉變點燃引線。這次轉變來自角色的易地而處、如我在訴。此時,韓明的法治思維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他感到,正義不應是抽象冷漠的術語,法律也不應是冰冷的邏輯。也正是這次轉變,讓韓明在劇末以血脈賁張的一大段慷慨陳述來提出對第二十條背后所應真正保護對象的價值追問,在情與法的博弈、血與淚的交織中完成了一名檢察官道義擔當和法治信仰的光彩升華。 作為一名司法人員,我們能否堅守正義,與我們是否能真正做到易地而處、如我在訴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目光從事實到規范,是根據規范對事實進行解構,以形成法律認知;而從規范到事實,是站在法理、人情對事實進行解讀,以形成正義的判斷。片中,辦理張貴生案件時,韓明的眼光從事實走向規范,機械地適用故意傷害和正當防衛條款,認定張貴生構成故意傷害罪。辦理王永強案件時,兒子韓雨辰的遭遇給了韓明審視案件的另一層視角————當事人的視角。韓明從規范再次回歸事實,設身處地的分析了王永強的行為,作出了公正的判斷。誠如韓明那句“我們辦的不是案件,是別人的人生!”,如果司法人員都能以如我在訴的心態去面對每一位當事人,我想電影《第二十條》的現實意義莫過于此。 民之所向:如何實現公平正義 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說:“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它終將為你而鳴!” 電影不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思考的火種。當好人因公義的缺席而被踐踏,當法律因權力的壓制而被漠視,每一個旁觀者的每一次失語,都在讓世道滑向四處漏風的境地。回到開篇的問題,我們究竟要將怎樣的一個世界交到下一代的手中? 邪惡不再盛行的唯一條件,就是正義不再沉默。但誠如韓明所說,公平正義需要代價,誰來承擔這個代價?難道讓老百姓用自己的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來承擔嗎?所以,法律不僅要有剛性規范,更要有人文關懷,它是對普通人在遭遇不公時的深刻同情與理解,是人們在面臨極端環境時對于保護自己和他人權利的堅持與勇氣,是老百姓心底最樸素的情感期待。法律應如溫暖人心的明燈,而非冷酷無情的利劍。 誰都想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清平世界,這需要我們上一代人在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中以自己的實際言行砌好每一塊磚、每一片瓦,堵上每一個漏洞。民眾心中都有對公平和正義的強烈渴望,作為司法者,應用手中金劍維護包容而且公正的社會環境,讓隱藏在人群中的正義之士“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毫無后顧之憂;作為司法者,在面對復雜的案件時,應不回避難題、不畏懼壓力,力圖做到既守護法律的嚴肅性,又體現法律的人文關懷;作為司法者,應以如我在訴的態度作出無愧于良心的裁決,讓天下百姓都能在身邊的一個個案事例中明白:法律,是讓壞人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讓公平正義底色更足成色更暖,這種擔當不僅是對個案公正裁決的追求,更是對社會整體法治環境的維護和促進。 雖然我也無法回答,我們離這樣的清平世界還有多遠………… 但,請相信,道阻且長,行則必至! (吳詠虹 作者單位:邵武市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