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海洋養一方魚。 西北太平洋的大陸沿岸流,從白令海出發,一路匯集鴨綠江、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九龍江、韓江……帶下的陸地營養,培養起立體的生物鏈,生長于這條海流里的帶魚——渤海灣小帶魚、呂四洋帶魚、沈家門小眼睛和舟山帶魚、閩南“本港帶魚”,餌食豐富,味道鮮美,尤其在繁殖季節。 古早時,秋風噗噗拍帆時節,江蘇黑頭船、浙江白頭船、福建綠頭船甚至廣東紅頭船,就頂著東北季風進發,自對馬海峽開始,攔截南下避寒帶魚。 這是中國海洋最龐大的游擊軍團。夜行軍時,群浮于水表,锃亮銀光熠熠爍爍,在波狂浪闊的暗海月光延伸似地奔瀉。明代屠本在《閩中海錯疏》描述說:“身薄而長,其形如帶,銳口尖尾,只一脊骨而無鯁無鱗,入夜燦然有光,大者長五六尺?!?/p> 即便蓄積一身肥膘,它們一路依舊擠擠挨挨狂追猛吃,連同類也不放過,有時就咬尾巴做點心。 要是捕到頻有斷尾者,漁老大明白流氓軍團即將殺到,拉大網口等待。有時入網的陣容太過盛大,白刀銀槍澎湃不止——漁民說,網頭“三浮六浮”,拖不上來,只能狠心割開網放魚,遺下還有千擔! 盛大漁事免不了衍生故事。比如清代大醫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引述《物鑒》的說法:“帶魚,形纖長似帶,銜尾而行,漁人取得其一,則連類而起,不可斷絕,至盈舟溢載,始舉刀割斷,舍去其余?!奔瘁炆弦粭l,就如扯起不盡長帶,拉到船滿了再一刀斬斷。 小時候,臘月突然吹起南風,媽媽會說,興許有魚吃了。西北太平洋秋末到春頭盛行的是東北季風,一旦轉吹南風,天氣驟暖,就會大變天。老人說,“十二月南風當面報”,次日就“起暴頭”。 暴頭是颶風飚發前兆,在臺灣海峽作業的帶魚釣船,都搶在老天爺與大海翻臉前回港。 和外公熟識的船仔人,潮水退去時候,從船上伸出一條跳板,搭到我們腳下的石臺階,走上岸來。水滿時候,搖櫓駕小船過來,甩纜靠岸,從船頭跳過來。他們熟門熟路,進后門,過灶腳,穿過被海風潮了的磚石過道,到臨街柜臺,點買漁具,挎一彎麻索、提一串網鉤回船。 漁船回港,要好的漁民朋友每每提魚來送外公。遇有特別好的魚,外公索性央求船仔人:我店頭沒閑。你反正不著急出海啦,幫我送送。 有一年正月前,帶魚最盛時候,船仔人朋友送來一條大帶魚,我正好放學回家,媽媽滿臉掛著笑:看看,看看,阿公央人送來這大尾白魚! 那是我見過的最大帶魚,約五尺長、四寸來寬,略顯肥短、臃腫。通身銀箔似的光澤,彎折處亮得發黑。七八斤吧?媽媽很認真拿秤一秤,“八斤七兩!” 一寸多厚的魚身難煎,于是橫切為窄條,沿鍋貼了一圈又一圈,應了廈門笑人蠢笨的俗語:“白魚豎著煎”。魚肉滋滋作響淌下油來,俗稱“油帶”,外皮焦黃酥脆,肉質嫩膩甘鮮,入口滿嘴馥郁芳香。媽媽笑吟吟說,二月白魚肥漬漬啊,剛下鍋用點肥肉逼油后再沒下油啦。吩咐,去隔壁請奶奶,先讓她吃碗帶魚面線。 這樣的煎帶魚,放滾湯里,丟下兩綹面線,灑下蔥珠就起鍋。金色油珠在青蔥、白面和焦黃魚塊間泛動,一含入嘴,濃郁脂香先噴出來。合著面湯慢慢咀嚼,魚鮮濃郁、香而不膩,滋味悠長。 事情本到這里就完了。不料十幾年前開始,假“白帶魚”出現了,而且逐漸以低價占據市場。 原來,近十年來,世界帶魚平均年產130萬噸,八成是中國捕撈。區區100萬噸里,西北太平洋白帶魚也只占一半多。14億人的帶魚情結靠誰來解? 我來也! 以2020年來說,中國凍帶魚進口量約1.5萬噸,其中的白帶魚雖然同是一種,卻不是“本港帶魚”。 如何辨識進口白帶魚與本港白帶魚?我和一些行家探討,在中國大陸沿岸流生活的白帶魚,有幾個特征:頭部角度低而喙長;眼白而珠黑,但眼虹彩有的也有淡淡橙黃;屁股眼在身體約中部;尾巴逐漸削窄至一條線——這一點最準。還有,白魚下頷內是白色的。 日本帶魚、即高鰭帶魚,只生長在西北太平洋,沒有李鬼。不過它和白帶魚很像,最簡單區別也可以看尾巴。它的尾巴會削縮快一點,介乎南海帶魚的“老鼠尾巴”與白帶魚之間。 而它們的濃郁脂香,那得吃了才明白啊! (朱家麟 文/圖)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