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闡明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作出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 一、深刻領悟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和實踐,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體現了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它代表了生產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即新的高水平現代化生產力,具有技術水平高、質量好、效率高、可持續等特征。新質生產力涉及的領域新穎,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關鍵要素,代表了社會生產力演化中的一次巨大躍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科學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精準判斷國情社情民情,更好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深化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未來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們都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新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獨成章,并將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戰略一體規劃,充分體現了科技、教育、人才等發展要素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有利于激發“第一生產力”,激活“第一資源”,點燃“第一動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機融合、相互促進,最終匯聚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能量。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三、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 1.堅持教育優先,夯實發展基礎,建設教育強國。一是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以服務國家需求為導向,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壁壘,全面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改造優化傳統學科,布局培育新興學科,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體系,開設區域發展急需的新專業。結合高校各自學科專業特色優勢,實現高校學科專業分類發展、特色發展,構建適應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二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三全育人”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精準把握人才需求,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加強教材建設,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構建服務產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推進“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 2.堅持科技引領,培育發展動能,建設科技強國。一是切實加強基礎研究。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經費投入,科學規劃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凝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加強底層技術攻關。注重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基礎和優勢,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實現“0到1”的原創性突破,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二是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激發社會各主體的活力,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和創新資源配置,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和“賽馬”等機制,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支撐體系,實現科研成果全鏈條、全流程聯動。 3.堅持人才驅動,激發發展動力,建設人才強國。一是強化自主人才培養。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構建覆蓋全面、銜接有序、梯次遞進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強化高層次、高水平科研平臺和科研活動對人才自主培養的反哺作用,著力將優質科研創新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的育人資源,將科研創新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二是匯聚全球人才資源。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創新人才引進形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提升人才服務硬件標準和軟件水平,匯聚全球人才資源。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優勢。打造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態,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是核心,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新內涵與重大意義,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將科技、人才、教育一體規劃,貫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蘇子生,作者系福建省委黨校第66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學員)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