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一川藝術館,靜靜坐落永定下洋中川古村一隅,與中川文化館、僑史館、文虎館珠聯璧合,如一曲獻給鄉村振興的歌,一片回泊故鄉的湛藍的海………… 歸來了。這位藝術大師的石雕像,安放于中川小學臺階前,頭微微后仰,目光敏銳,凝視稻田,堅毅而沉靜的臉龐似乎仍在思索:中川溪水奔流向海洋………… 拾級而上,走進藝術館,胡一川生平室、圖書室、版畫室、油畫室,如一朵朵浪花翻卷,讓我驚訝藝術大師靈魂世界的浪漫與自信………… 童年私塾習畫,十歲失恃葬母,少年游學印尼華校,考入集美中學,青年進入杭州藝專,加入“一八藝社”,響應魯迅木刻倡導,從事左聯運動坐監,抗戰奔赴延安,直到擔任中央美院書記、廣州美院院長,考察蘇聯波蘭…………胡一川的足跡履遍中國與海外,人生經歷豐富而傳奇。 生平室墻上,他與徐悲鴻院長的合影引人注目。解放初,有些美院畫家瞧不起延安畫家,認為他們畫的是“土油畫”。胡一川畫了大型革命歷史油畫《開鐐》,徐悲鴻一瞅,驚訝得兩眼放光:原來要評胡一川副教授的,馬上定為正教授。 墻上,一張草紙包裹的一綹黑發,映襯出烏亮的光澤。這是胡一川隨身攜帶幾十年的母親的頭發。他用這種奇特的方式,傳達對母親質樸深厚的情感。或許,他正是從對母親刻骨的愛與懷念中,不斷汲取藝術的靈感。多年之后,胡一川彌留之際,囑咐身旁的子女,每人剪一縷頭發去留作永久紀念………… 他的天真爛漫,時常讓我訝異。行軍途中,他是唯一長發飄飄、背著吉他、唱著法國馬賽曲的畫家。鏗鏘的琴聲,激情的歌聲,聽者無不喝彩。 我蹀躞胡一川版畫室,每張版畫,每幅照片,每個注釋,背后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神奇的秘密。 魯迅先生是中國“新興木刻之父”,最早倡導用版畫快速反映現實,為抗戰服務。胡一川立刻響應。1931年夏,杭州“一八藝社”木刻作品,在上海虹口展出,魯迅前來觀看,捐出十五塊大洋。胡一川見到魯迅先生,激動地喊了一聲,就無語凝噎了。魯迅凝視著他說:“我已經看過了。”他懊悔太激動,沒有請教魯迅對木刻創作的意見。 不過,他沒有料到,魯迅專門寫了《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發表于1931年6月左聯機關報《文藝新聞》,對中國新興木刻搖旗吶喊:“現在新的,年青的,沒有名的作家作品站在這里了,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日見生長的健壯的新芽…………”文章的配圖就是胡一川的《征輪》,這是我國見于報刊的最早版畫“新芽”。 凝視版畫《到前線去》,一個鏡頭在我腦海游走:一九三二年冬天,上海寒風凜冽。魯迅抱上一大堆法國多米埃的畫冊,在“野風畫會”樓上講課。胡一川目不轉睛,聆聽講座,仿佛有一道光照亮了木刻的方向………… 魯迅的講座,讓他打開了美術之海:從創辦“朝花社”開始,魯迅就有意識在《朝花周刊》刊登介紹外國版畫。胡一川向海而生,他版畫中“簡單有力粗獷”的藝術特征,折射出珂勒惠支、梅斐爾德等畫家的影子………… 他回去創作出《到前線去》,成為胡一川“藝術反映時代”的代表作。簡樸的畫面構圖,栩栩的藝術形象,鼓舞了眾多中華兒女:握緊拳頭,大聲吶喊,到前線去,為保衛祖國而戰!這幅作品,被制成紀念郵票發行,收入我國高中教科書《美術》超過半個世紀,影響了幾代學生、數億讀者。 胡一川喜歡大海,看見大海,心曠神怡。大海意味著包容,意味著互鑒。他在日記里,有腳下的土泥,有心中的大海:“向中外古今優秀作品借鑒是萬分必要的,但不要硬搬,因為模仿得再像也是人家的。” 他像故鄉的一滴蛟潭水,穿江過河,奔流向海。海的這邊是故鄉是中國,海的那邊是南洋是歐美…………從他將原名胡以撰改為“一川”開始,就瞧見他這條溪河,要奔向大江、海洋。 走進胡一川油畫室,一幅幅色彩艷麗、雄渾粗獷的作品,撲入我的眼簾。這位多情的赤子,用如椽彩筆,描繪他的家國情懷與浪漫想象。 有一年,給父母掃墓,胡一川在墳地,流著淚向親人朗誦自己的小詩:蛟潭的水啊,奔流向海洋;赤子的心啊,懷念著家鄉………… 胡一川逝世時,骨灰撒在南海伶仃洋上。這是他的遺囑,宛如清麗小詩:故鄉蛟潭水的精靈,唱著歌,奔向了浩淼的大海。 歸來了。今天,他把浪漫、優雅、執著、自信化成一羽藝海,贈給了故鄉的深情………… (胡賽標)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