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弟德貴從廈門過來,大老遠地還帶來了兩盒茶葉。打開精致的包裝盒,我驀然發現,這兩盒名為“千山”和“桃溪春”的綠茶,竟都是產自家鄉武平的佳茗。不覺喜上眉梢,趕緊取水沖泡,須臾,氤氳茶香彌漫開來,撩撥著我的味蕾和思緒。未嘗新茶心已醉,我的心飛回了家鄉的崇山峻嶺,那滿山滿坡綠油油的茶樹,在我的眼前生機盎然地鋪展開來了。 此時的故鄉,春陽濃烈,萬山含黛,正是茶葉飄香時。 最初對茶的記憶,是家里那只不知經歷了多少歲月的大茶壺,每天,母親總會朝里面加入自制的茶葉和沸水,供全家解渴之用。父親有一只專用的大搪瓷缸子,還是他以前在部隊當兵時留下的物件,雖然綠漆駁落,茶杯里四壁積滿茶垢,父親依然不舍得扔掉,像寶貝似地待著。家里還有個大竹筒,這也是專門裝茶水用的。山里人上山、下田勞作,總會帶上這樣一只裝滿茶水的大竹筒,與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艱辛生活同出共進。家鄉的人,世世代代離不開茶水,對茶有著一種長久積累下來的天然而特殊的感情。 在我的家鄉,還有一種特別的行善方式。為緩解行山人的焦渴和勞累,常常有人特意煮上一大鍋的茶水,然后挑上山去,放在山道旁的茅棚里。人們經過時,可自行隨意飲用。我上高中時,每周都要步行30里從家里去學校,翻過那座叫蛇頭山的大山時,就沒少喝過不知何人放置在山頂上的茶水。那一桶一碗,那用大鍋煮出來的茶水,都來自粗糙的農家土屋,稱不上精品佳茗。然而,在喝過不知多少天南地北的名茶之后,我最記得的,還是那些清亮亮擺在路邊無人照看任人飲用的大桶茶水。 我的家在閩西山區,山高土厚,溪河交錯,棲云養霧,氣候溫潤,林木蔥郁,特別適合茶葉生長。因此,不僅山上長著野茶樹,家家戶戶還會種茶、采茶、炒茶。房前屋后、地角田頭,到處都看得到茶樹。每當茶樹綻開嫩嫩的新綠,就是人們高興的時候,大家知道,又要忙著上山采茶了。 童年時,我常跟著祖母、母親在自家茶園采茶,當過并不怎么勤勞的采茶小男孩。采茶是個辛苦活,常常一摘就是一整天。祖母老了,腰腿都有毛病。每當上山采茶時,不但要背上一竹筒的茶水,還要隨身帶上一只板凳,在茶樹旁邊坐著摘茶,倒也輕松不少。 一簍簍青翠碧綠的葉子采回家后,平時做飯做菜的鐵鍋,刷得干干凈凈,便成了炒茶的工具。木柴燒旺了,火勢大小都被控制得恰到好處。祖母或者母親的手,一遍遍地翻著、炒著、揉著,剛從山上采下來的茶葉,慢慢地褪了青色,最終成為墨綠色而干燥的茶葉,有細細的毛尖,也有粗枝大葉的茶梗,但一樣都透出山茶的清香。我喝茶的習慣,就是從小時候起被親人們培養出來的。從最初的牛一般的飲用,到慢慢地細品,竟是一天天地愛上了它。人生攸忽幾十年,茶的滋味可說是越來越妙了。 隨著年齡日長,我對武平家鄉茶的認識也在一天天地深入,原來種茶采茶并不只是我村子里的事情。武平梁野山周邊地區,空氣新鮮,好山好土好水,隨便找塊地方,就能種出好茶來。早在300年前的清康熙年間,武平炒綠茶中精品“高埔茶”,就以“香高、味醇、鮮爽、形美”的品質,享譽潮州、梅州、汀州等地方,并成為朝庭貢品。而后來開發出的“蕉礤茶”“古石塘茶”“臘石崠茶”,都成了地方歷史名茶。父親年輕時,常常和一群精壯的漢子一起,順著汀江水道,用船只將家鄉的木材、茶葉等物品遠運到潮州、汕頭等地,那時的商品經濟十分落后,而那時的家鄉茶葉,卻已在這些地方聲名遠播了。 茶葉飄香時,家鄉人忙著采茶炒茶,久而久之,便出現了與茶有關的歌舞。“百花開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滿山崗。手提籃兒將茶采,片片采來片片香。采到東來采到西,采茶姑娘笑瞇瞇。茶樹發芽青又青,一棵嫩芽一顆心。輕輕摘來輕采采,片片采來片片新。采滿一筐又一筐,山前山后歌聲響…………”這就是采茶季節人們愛唱的采茶歌了。人們一邊采茶,一邊唱歌,悠揚的歌聲在山上起起落落,那情景真是十分動人。 除了唱采茶歌,閑暇時人們還會表演采茶燈,跳《采茶撲蝶》舞。同客家傳統的龍燈、舞獅一樣,表演《采茶撲蝶》多在農歷新年、元宵期間、廟會、堂會踩街時進行。叮叮當當的鑼鼓敲響,一隊采茶舞女便翩然而至,花枝招展,濃妝艷抹,提著燈,拿著扇,在村中最大的曬谷場上展開表演。此時四周早已圍滿了興高采烈的村民,那熱鬧的場景,讓整個小山村都沸騰起來了。 采茶燈舞年復一年地表演,人們對每段歌曲、每個動作都倒背如流了,但每次大家還是樂樂呵呵地去看,甚至跟著一起載歌載舞。那是一種洋溢在山村里真正的熱鬧和快樂啊! 改革開放后,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平綠茶在傳統基礎上,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連續多年獲獎。遠銷海內外,已成為福建著名的綠茶精品。家鄉的茶,正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在茶葉飄香的季節,一杯來自家鄉的清茗在手,仿佛置身于一派濃濃的春色里。我想念家鄉的茶園,我看到了家鄉的身影,是那么地親切、富有活力………… (梁德榮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