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蕨與相思的比喻,自古而今,膾炙人口。 古人以蕨為名是因其葉初生如“人足之蹶”。蕨菜分兩種,青蕨和紫蕨。青蕨采摘后,可直接炒菜食用,脆爽,微澀。紫蕨又稱黃蕨或山蕨,嫩莖紫紅色,附絨毛,食用成品過程相對復雜,味道卻更加鮮美。每年春分后,我必定郊游登山,一采野芹菜,二采蕨。野芹菜地點明確,春風吹又生,基本會有收獲。采蕨則是碰運氣。路邊蕨叢采摘的人多,所得稀少。茂盛的蕨叢往往生長在高坎陡坡上,或者繁密的灌木林,蛛網、潮濕和荊棘鉤刺,纏繞如網,令人望而卻步。但是這次我卻看見山崖上一叢山蕨,三枝紫紅的蕨高高探起,堪似嬰兒拳手招喚。忍不住攀爬上去,去折那幾枝蕨菜。不料,這一試探,竟發現別樣洞天。 恰似冰山理論,在路上只看見三枝蕨,走近蕨叢,看見六七枝紫蕨,亭亭玉立,高低不同,像一群捉迷藏的娃娃。此叢采完,臨近的蕨叢又是幾枝“紫如意”在招手。自然不肯放過,撥開草蔓,走過去采折。不覺人已處叢林中,放眼張望,老葉和柄像兵器鐵蒺藜和狼牙棒的蕨叢居然遍布整片山坡。蕨叢不像蘆箕或蘆葦成片連綿,它們各自獨立,分散生長。驚蜇已過,萬物復蘇,在陳枝腐葉積淀的灌木叢中行走,需要倍加小心。幸好山民為了挖冬筍,在叢林中走出了“路”,從一簇蕨叢轉移到另一簇蕨叢,并不太艱難。萬物競生的南方的溫濕的春天啊,每一簇蕨叢競相怒放,一支支嫩蕨挺立著圓形花盤,在綠植中格外顯眼。分開蕨的老葉,五六七八甚至十余枝嫩蕨林立其中,宛若進入了如意的貯藏室。輕輕一折,蕨莖冰滑,汁液悄然染上手指…………這片原始而豐盛的山坡,讓我采摘成果迅速增加。一個小時左右,數百支嫩蕨將袋子撐得滿滿當當。每一叢蕨都是不同的模樣,給予不同的惠贈————多像人世間的愛情,從一個懷抱投向另一個懷抱。 采蕨是從大自然接受惠贈,吃蕨則是享受美食的過程。關于蕨的吃法和藥用功效,古人早有研究,文學家們更是不吝贊美之詞,留下了諸多雋永的詩句。有人認為蕨菜“能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紫蕨“甘寒滑無毒”,認為對陰虛陽亢的失眠頗有功效。又介紹說“其莖嫩時采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肉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湯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他省略了一些步驟,在此之前,還得清理蕨莖上的絨毛,“如意”花柄不能吃,也要去掉。明人羅永恭寫蕨菜:“堆盤炊熟紫瑪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飴,但覺餒腹回春熙。”這是鮮蕨的吃法,但難免有土腥味夾雜其中。故而生蕨需要先焯水,清除表面的黏質和土腥味。而后撕成絲條浸泡或曬干貯存,用肉類佐以蔥姜辣椒炒食,蕨菜質地軟嫩、清香味濃、鮮甜柔滑,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野菜美味。陸游寫下“蕨芽珍嫩壓春蔬”的詩句,盛贊蕨菜的珍貴與鮮嫩完全壓倒了春季時令蔬菜。研究稱,蕨菜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還包括蕨素、蕨甙、甾醇等特有的營養素,具有清熱、健胃、滑腸、降氣、驅風、化痰等功效。美食與藥效并舉,故而蕨菜被稱為“山菜之王”。 “東風拂人面落花作簪,踏遍春山不思還”。紫蕨從山上采回來時,通體紫色,粉嫩如童,花柄若拳,堪稱“蕨菜嬰兒手”。焯水后,幼稚褪盡,蕨莖轉變為粉紅或淺青色。待切段下鍋炒熟,則變成黃色。這大約便是蕨的孩童、青年與成人吧。當然,還可以用壇子腌酸了吃,那又是風花雪月散場后的另一種人生滋味了。 (柳藏)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