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這是蔡元培校長所以興北大也。只是兼容并包,并不是麻布袋,什么東西都往里裝,而是藥品盒,能救時救世者,才納入其中。蔡公曾經說:“主張學術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張假借學術的名義,作任何違背真理的宣傳,不只是不主張,而且反對。”以蔡公這個界定,不但不學無術的教授活不下去,便是那些為基金立學者,也得滾蛋。繼承蔡校長辦學理想的傅斯年,也堅決拒絕那些毫無家國情懷的學者教授,不論其名氣有多大。 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1916年底,蔡公被內定為北大校長,未曾上任,先任職事,蔡公先行校長職責,不是跑部跑項目,以大興土木,而是先去請學術大師,其他科系大體選定,文科學長一時難選。某日,蔡公去留法同學湯爾和家,忽見《新青年》雜志,這是蔡公第一次見這本讀物,蔡公隨手翻翻,陳獨秀之名如榴花照眼,讓他眼睛大亮。之前,沈尹默也曾推薦過陳獨秀,這時蔡公心目中,北大文科學長就是陳獨秀了。 陳獨秀本在上海,恰好來京搞眾籌,朋友多,陳公白日東奔西走,參加各種活動,晚上也跟人看個戲,與人喝個茶,同人聊個天,他睡得晚,起得遲。如何去找陳獨秀?打個電話,叫陳獨秀來?陳公是孤傲人,天子呼來不上船;寫個親筆信,叫人帶去?見字如面嘛。蔡公卻是親自去,趕大早去,去晚了,陳公外去了,去早了,陳公沒起床。 沒起床還找得著,得早點去。蔡公那些日子,“蔡先生差不多天天來看仲甫(陳獨秀)”,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蔡公請陳獨秀任職,天天顧茅廬,有時來得很早,我們還沒有起來。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只要拿凳子給他坐在房門口等候。”這是程門立雪?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楊時去拜見程頤,那是學生去拜老師,身段放低放低再放低,也是禮中之義,蔡公去邀請陳公,蔡公還是領導呢,北大準校長呢,身份高貴尊貴。蔡公出身翰林,二甲進士,陳公文憑是什么?不過是秀才,矮了陳公很多檔次。蔡公不看文憑,只看文化,文憑需要文化打底,文化無須文憑作證。蔡公來顧請陳公,并不看重第一文憑,第一看重的是文化。文憑高就傲氣,那是笑話,文化高有傲氣,那是佳話。 你可以說,這是蔡公禮賢下士,但在蔡公這里,他也禮賢上士呢,不論上士還是下士,蔡公只禮賢真士,真士標準有二,一是真學問,一是真骨氣。蔣夢麟在《苦難風流》中描述蔡公主持北大:“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都同樣有機會爭一日之短長。背后拖著長辮,心里眷顧抵制的老先生與思想激進的新人物并坐討論,同席笑談。”那時候學者們素養真高哪,立場截然兩端者,不反目,不成仇,不對罵,不開打,能并坐討論,能同席笑談,這情景不復再現了吧。這里任何一個派別者,能上笑談之同席者,他們的文憑有高有低,但其文化都是各自領域的天花板,絕無南郭先生、克萊登博士與商用御用諸般學士。 蔡公顧陳公之廬,“他招呼茶房,不要叫醒(陳公)”,這情景也是三顧茅廬的再次呈現,劉備去請諸葛亮,也是招呼童子不愿叫醒臥龍先生的。只是這里境界與格局不同,有人說,劉備請孔明,所請要大,仔細想來,蔡公請陳公,境界更高,劉備所請,是請人給他去打劉家天下,蔡公所請,是請人去復興中華學術。兩兩相較?孰大? 最讓人神思飛越者,是蔡公坐著的那條板凳,肯定不是金銀所制造,不是玉器所制造,也就是尋常木板吧。蔡公坐在那里,心情沉靜,京都鬧市皆在耳外,眼中所望全是藍天,閑看秋水,淡看白云,形神很是瀟散吧。可擬一聯:行至獨秀處,坐看陳起時。馮友蘭說:“蔡先生的教育有兩大端,一個是春風化雨,一個是兼容并包。依我的經驗,兼容并包并不難,春風化雨太難了。春風化雨是從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發出來的作用。沒有那種精神境界,就不能發生那種作用,有了那種精神境界,就不能不發生那種作用,這是一點也不能矯揉造作,弄虛作假的。”蔡公顧請陳公,究其實就是春風化雨,是蔡公誠于內發于外的精神境界。 蔡公顧請陳公,或已成絕唱。哪見這么請教師的?不讓教師教授帶禮物禮金去,帶文化也不用帶文憑去,就能錄取,已是奇跡;要顯誠心尊重人才,托人帶封親筆信去,也算是高度重視了;親自去了,須是人才褲都不系好,趕來十里迎接。蔡公顧請陳公,卻是親自上門,上門竟然在外面坐在板凳等,人才再高傲,再耍酷,也會鐵石心腸如繞指柔了。蔡公主持的北大,所以成曠世絕調,不僅僅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更是高看文化,高舉人才。 陳公被蔡公誠意感動,原本很傲慢的,這時也心里發虛,怕擔不起蔡公這份禮遇,陳公給自己來了一個“試用期三個月”,陳公確乎不曾辜負蔡公期待,不負天下眾望,“北大的整頓,自文科起舊教員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諸君,本已啟革新的端緒;自陳獨秀君來任學長,胡適之、劉半農、周豫才、周豈明諸君來任教員,而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遂大流行。” 百十年過去,忽然想起了蔡元培坐過的那條板凳,不知還在否?可抬進國史館珍存。 (劉誠龍)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