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出一片海藍藍 福建檢察:“五并”治理模式合力破解“九龍治海”難題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6月11日訊 “曾經風光旖旎、船行如歌的‘海上天湖’,一度明珠蒙塵,黯然失色。而今,養殖規范、海島清潔、航道暢通了,三都澳重現往日的碧海清波。”6月2日,在寧德市蕉城區5G海上檢察服務中心,播放的視頻宣傳片講述著檢察官《守護那片海》的故事。室外,海水湛藍,漁排有序,一把魚料撒進網箱,大黃魚歡騰雀躍。 寧德市檢察院檢察長陳良華告訴記者,5月28日,該院辦案團隊前往三都澳海域,就海漂垃圾、海島垃圾焚燒、海上養殖、船舶油污污染等問題走訪調查,現場取證,摸排線索,對海漂垃圾治理“回頭看”,鞏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魚豐景美海常藍”成果。 福建擁有長達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海島2214個。涉海案件普遍跨轄區、跨海域,涉海部門“多頭治理”,行政執法與司法辦案缺乏有效銜接機制,不同程度影響高質效辦案和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效果。 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近年來,福建省檢察院創新打造海洋檢察“生態公益并舉、打擊監督并重、檢察行政并聯、海灣陸岸并治、法治綜治并施”的“五并”立體治理模式,為建設“海上福建”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守正創新 生態修復多措并舉 6月4日上午,以“‘增殖’美麗·萬物共生”為主題的增殖放流活動,在廈門市同安區金都海域進行,市、區兩級檢察院協同該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等部門,將23萬尾黃鰭鯛苗放入大海。一條條黃鰭鯛幼苗搖頭擺尾,順著滑道游入大海,激起朵朵小水花,猶如奏響了一曲海洋生態文明協奏曲。 此次增殖放流的魚苗,正是11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的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購買,以此方式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讓海洋生態修復“看得見”“摸得著”。放流前,同安區檢察院邀水產專家先對魚苗進行抽樣“體檢”,出具了驗收合格報告。 推進司法辦案與海洋生態修復一體化,福建檢察機關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攜手職能部門踐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省檢察院指導福州、漳州等地檢察機關借鑒林業碳匯做法,聯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藍碳”修復機制,引導案件當事人認購海洋碳匯。 東山縣是福建第二大海島縣,遼闊的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藍色碳庫。東山縣檢察院對盜采海砂、非法捕撈、違法占海等違法犯罪,采取督促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海砂回填方式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外,同時,依托專業鑒定機構計算案件涉及的碳匯數據,引導涉案當事人以認購碳匯的方式,替代性修復海洋受損生態環境,助推碳達峰、碳中和。 截至目前,東山縣檢察院辦理的15名涉案當事人已自愿認購碳匯1.7萬余噸,總計80余萬元。“認購碳匯的資金,用于海洋生態保護和民生工程,實現‘藍碳司法’與‘藍碳經濟’的雙向奔赴。”全國人大代表、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黨委書記林華忠認為,以藍碳司法助力生態保護,協同職能部門構建“蔚藍海”立體保護網,擴大了涉海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朋友圈”,打造出的生態治理與海洋環境多元保護的“東山樣本”可借鑒推廣。 溯源治理 一江清流奔大海 百川匯聚,終入大海。數據顯示,海洋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 “守護海洋”,福建檢察機關創新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方式,推動建立閩江、九龍江流域相關地市檢察機關攜起手來,以履職辦案,督促協同職能部門推進陸源污染和排污口治理,共護一江碧水入大海。 仲夏時節的漳江入海口,數百公頃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綿延開去,為碧波萬頃的海洋嵌上一抹綠意。紅樹林具有凈化海水、哺育生物、防風固堤等生態功能。這片“海上森林”的背后有著檢察守護的身影。 云霄人袁某雇傭晉某,未經許可在某海域向非法采砂船接駁運輸海砂6790.50立方米,價值39多萬元,經評估認定,非法采礦造成海洋生態環境資源損害整體影響價值47余萬元,構成非法采礦罪。2023年7月,云霄縣檢察院對袁某、晉某非法采礦提起的非法采礦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 檢察官介紹,因該案無法對海域生態進行原地修復,檢察院聘請相關領域專家擔任案件公益訴訟技術官,對修復方式和費用進行論證,并出具采用補植紅樹林替代修復的意見。據此,袁某、晉某受到刑罰外,還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13.5萬元,用于委托第三方機構補植紅樹林。目前,在漳江入海口已補植紅樹林30余畝。 在福州市長樂區漳港海岸線一帶,曾有13家酒樓長期以來將餐飲污水通過窨井、管道等排放入海,污染海域水質。該區檢察院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推動相關主管單位開展為期半年的集中整治活動,將涉案海域餐飲污水全面對接污水管網,實現入海污染零排放,破解遺留已久的沿海餐館排污難題。該案辦結后入選最高檢“守護海洋”典型案例。 2024年5月30日,福建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福建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海水質量總體良好,主要流域優良水質(Ⅰ~Ⅲ類)比例99%、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優良、優質水比例均為實施國家監測以來歷史上最好年份。 并肩協作 共護藍色疆土 每到四月中旬,福建第一大島平潭“藍眼淚”迎來爆發期,行走在海邊,仿佛置身藍色星河,如夢似幻的藍色熒光海水,吸引全國各地旅客前來觀賞。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平潭的“真寶貝”。守好“真寶貝”,檢察護海責無旁貸。 2023年4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檢察院從全省海洋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發現,君山鎮大結嶼島疑似存在圍填海非法占用海岸線,致使島嶼基本被圍填海項目合圍,島體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經立案調查核實,該院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行海域使用監管職責,依法查處非法占用海岸線違法行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檢察建議發出后,職能部門迅速組織開展違法用海現場勘驗,責令違法行為人限期退還非法占用海域,恢復海域原狀,并處罰款264余萬元。 海洋是一個整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需要大家一起發力、一同努力。認識海洋,才能更好地經絡海洋、保護海洋。福建省檢察機關積極探索實踐,構建一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大格局的體制機制。 ————沿海七地檢察院建立完善守護全省海岸線生態檢察協作機制,落實跨區域管轄移送、案件查辦、溝通聯絡、調研智庫、普法宣傳等協作工作舉措,推進跨區域海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與廣東、江西省檢察院建立《粵閩贛三省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省際協作機制》,加強省際協同保護治理。 ————建成全省海洋公益訴訟大數據應用平臺,建立非法占用海岸線類案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通過對接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等單位數據,自動識別、碰撞、篩選線索,強化海洋辦案數字賦能。該模型,獲評第二屆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監督模型競賽一等獎。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深化落實《守護福建海岸線生態檢察協作機制》《關于建立閩江流域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跨區域協作機制的意見》《九龍江流域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跨區域協作機制》。 海洋檢察“五并”立體治理模式, 以“雙贏多贏共贏”理念凝聚各方共識,匯聚各方力量,以最小執法司法成本,推動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解決了“九龍治水”海洋監管不到位等難題,“并”出最佳保護效果。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福建“檢察藍”守護“海洋藍”的故事仍在繼續。 (本報特約記者 張仁平 本報記者 雷閩娟 通訊員 林陸君)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