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到老家沙縣夏茂鎮下鄉,我總要到那條從鎮旁流過的小河走走。那條小河承載著我的一段童年記憶,一段夏茂人民火熱的革命斗爭史,一段繁華和富足的幸福生活。 夏茂鎮,呈東西向坐落于夏茂盆地的東北。茂溪河,自西向東呈一條弧形從集鎮的南邊流過。這條河發源于夏茂盆地最西邊的雪峰山下,這條小溪沿盆地的中間向東流往夏茂集鎮,沿途十幾條小溪匯入,盆地中間一個個村落沿十幾條小溪而建,這條溪流到儒元村后,溪面變寬闊,水量變大,一直流到夏茂集鎮時成了一條河面寬約七八十多米的小河————茂溪河。這條小河在鎮東邊繞一個灣,轉而向南,可通往沙縣。 順著河流從西大橋往東走約二百多米是夏茂的南城門。這個城門共二層,二樓南北方向上各設有四個外窄里寬的射擊孔,射擊孔的下面是一個長約三米寬約一米的長方形的磚切框,上面用藍色的顏料寫有四個行草大字“鞏固天南”,寓意南城門永固,牢不可破。城門一樓大門連接著一座通往河對岸寬約一米五的小橋。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這座橋是木橋,兩邊沒有欄干,鋪在橋上的木板大都有些干枯開裂。走在橋面上,橋身會有些顫巍巍的,橋下是“嘩嘩”的流水,讓人眼睛不敢往下看,往下看會頭暈眼花,隨時可能掉到河里。這座橋卻有英雄的歷史,九十多年前的1933年8月、1934年1月,紅軍“東方軍”在彭德懷、楊尚昆的領導下兩次解放夏茂鎮,正是從這座橋進入夏茂。 南城門東側,木橋頭下河邊是一個古渡口,這條河這種古渡口共有九個,這是目前保護最好的一個。渡口的臺階全部用大小不一的鵝卵石砌成。這些石頭光滑圓潤,幾百年人來人往的踩踏,石頭發出歲月的滄桑。小時候,我打著赤腳從這里上下河,腳踩在光滑圓潤的鵝卵石上,讓你有一種貼心的舒爽。 以前,去沙縣城關走水路,可以沿茂溪河順流而下,一個上午即可到城關。坐船到城關必須要從渡口上船。從縣城走水路到夏茂也可逆流而上,到夏茂集鎮也要在渡口下船。 渡口,在古代甚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直是夏茂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上,各家各戶到河邊挑水,為了吃到干凈的水,挑水的人要擔著水桶走到河的中間水流比較湍急的地方裝水。婦女們則在渡口的河邊洗菜、淘米。吃過早飯,孩子們上學了,男人們扛著農具下田,走到渡口挽起褲腳淌過河流到對岸勞作。母親們洗完碗筷,將前一天一家老小換洗的衣服提到河邊洗刷。在渡口岸邊的青石板上,母親們朝東面蹲在石板上,一邊將衣服浸到河水里,一邊將衣服提起來放在石板上搓。一排的母親們的背部在起起伏伏中邊洗邊聊著家長里短,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到了傍晚,男人們從水南挑來一擔擔豐收的果實,地瓜、馬鈴薯、蘿卜、空心菜、小白菜等,挑到渡口的河邊,用水洗去菜根的污泥和葉子的粉塵,掐去根須和爛葉等,把菜分類碼好,一時各色蔬菜變得水嫩而生鮮。一些男人從水南淌過河來到渡口將農具洗凈,將腳上、手上的泥巴搓干凈,再捧起河水洗把臉,整理好衣服赤腳上岸。有的索性將已經是沾滿泥巴的衣服脫下來,浸在河水里,搓完后搭在肩上的鋤頭柄上。渡口,一年四季始終就是濕漉漉的。 渡口也??吹揭恍┯猩矸莸娜藬y一皮箱,身穿得體的中山裝,坐上小的烏篷船順流沿茂溪向東出發前往沙縣,也常有達官貴人從沙縣坐烏篷船逆流而上,風塵仆仆到渡口下船。也有些船裝滿夏茂特產曬煙、筍干、紅菇、香菇等土特產從渡口出發運往沙縣城關,從城里用船運進衣服、布匹、鞋帽等日雜用品也在這里卸貨。兩頭微翹的小竹排船常停在渡口旁。艄公身披和蓑衣,手撐竹篙站立在船尾,船頭是一頭駝著背、似乎在沉思的黑色鸕鶿,機警的眼睛如老鷹般銳利掃描著河面,時而鉆入水中叼起一條條小魚,識相地把魚放入船頭的魚桶里。也有的艄公,背上掛一漁籠,兩手抓住一漁網,奮力地向遠處撒去,再緩慢地將網往回收,提出水面,一條條魚在網下用力掙扎。每一個渡口顯得繁忙而又充滿生活的氣息。 再往東走約一千米是連通南北的第三座橋。這座橋早先也是座木橋,走在上面橋會不自在搖擺,兩人交會時要側身而過,如果一方挑東西,另一方要靠邊避讓才可通行。這座橋的北面是原沙縣二中的校址,我初中階段就在那兒念的書。每到放學,學生如同河流一樣從二中門口涌到街上,街道一時熙熙攘攘,而這段路南側緊靠茂溪河,走在這條路上往南可以遙望到南岸的大草坪,往西望可以看到茂溪河從西而東向南流淌。和三五同學沿著這條街邊走邊聊,邊欣賞著河岸的光景,尤是愜意。過這座橋往大山深處走,可以一直走到著名的佛教勝地天湖凈寺。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村建設后,這條路拓寬,路南建起一排新的房子,走在路上再也看不到河岸的景光。 茂溪河過了東橋后在文昌宮前轉了個彎,然后折而向南,轉彎處是一片亂石灘,水流到這里后特別湍急,河水發出“嘩嘩”的聲響。轉彎處的路上那幢古建筑————文昌宮,是一個明代建筑,是以前夏茂學子祭祀文昌帝君的地方。以前常聽老人說,夏茂秀才們進京趕考必定先到這里祭祀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題名。如果落榜了,秀才們怕白天回家街上熟人反復問考中了沒有很無臉面,他們就會在文昌宮這里避避人,等到夜晚再挑著行李回家。 茂溪河,是夏茂人的母親河,她把夏茂輕輕地摟在懷里,哺育了一代代的夏茂人,眼見著一代代的夏茂人努力奮斗,追求幸福生活的歷史。如今,夏茂人民如同這條河穿越高山峽谷奔向遠方的大海一樣到天南海北經營沙縣小吃,闖出了一條富民之路,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 (洪華高 作者單位:三明市沙縣區人民檢察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