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擊有力 預防有效 ————建寧縣扎實推進閩江正源頭生態環境保護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5日訊 建寧縣地處閩西北、武夷山脈中段,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國家一級標準。作為閩江的發源地,還是“中國建蓮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中國無患子之鄉”“中央蘇區縣”,是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省級森林縣城。 近年來,建寧縣始終把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置于重要位置,由建寧縣委政法委牽頭抓總,凝聚政法單位思想共識,發揮政法單位職能優勢,強化網格管理,積極共建生態聯絡機制,確保打擊有力、管護有制、修復有徑、預防有效,著力打造法治護航閩江源高質量發展。 零容忍 快偵快破筑屏障 森林火災是森林資源的頭號大敵。為從嚴從實開展專項行動,全力維護轄域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建寧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大力實施“4163”新型生態警務模式,保持對涉林違法犯罪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加強重要區位、重點時段林區巡防巡護,嚴打涉林違法犯罪行為,保護森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全,助力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全面筑牢林區生態安全屏障。 2023年1月31日13時許,建寧縣黃埠鄉桂陽村村民夏某某在桂陽村“廟背”燒田里秸稈時,不慎引發山火,經鑒定過火有林地面積為124.96畝。火情發生時,森林警察大隊民警會同轄區派出所民警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原因,固定證據,成功破獲該起案件。 由于全縣森林面積大,林區可視化監控少,森林火災案件發生時,公安機關難以取證,加大了破案難度。為有效破解難題,建寧縣委政法委依托智慧建寧暨基層治理現代化數字平臺,以“大數據+網格化”為切入點,集中整合系統平臺,聯通行業部門數據交流共享通道,實現森林資源、河道流域“一張圖”“一套數”“一體化”,扎實推動河長制、林長制等網格化管理,切實筑牢森林河流“防火墻”。 2023年以來,該縣共受理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刑事案件12起,偵破11起。其中偵破非法狩獵案7起、失火案1起,盜伐林木案件1起、濫伐林木案件1起,非法占用農用地案件1起,移送起訴16起15人(含刑事積案)。 聚合力 生態修復換新顏 “法官,我愿意主動繳納‘碳匯’賠償金,繼續彌補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3月8日,建寧法院開庭審理一起盜伐林木案。該案被告人艾某在承辦法官的耐心釋法說理下,深刻認識到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危害,自愿認購46.9929噸林業碳票,以“有價賠償”換“無價生態”。 該案系建寧法院首次適用林業碳匯賠償機制指引宣判的案件。近年來,建寧法院積極護航林業改革發展,聯動檢察、林業部門探索完善“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用一次次庭審、一份份判決記錄下該院向污染“亮劍”、為生態“護航”的決心,筑牢生態保護的司法屏障。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豐富修復方式,建寧縣檢察院堅持打擊犯罪與修復生態并重,貫徹落實林業碳匯賠償機制,助力國家“雙碳”行動: 與縣林業局建立“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對辦理的2件破壞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案件,依法責成當事人認購碳匯 241.67 噸,賠償碳匯損失 5545 元; 牽頭制定并落實《建寧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對破壞生態公益林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當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9件,收取生態功能損失費及賠償金10萬余元,專項用于生態修復; 探索異地修復,與縣法院、林業局在均口村建成生態損害異地修復基地 26畝………… 守一方凈土,護一方碧水,建寧縣檢法兩院將深入聯合各部門積極共建生態聯絡機制,寫好“綠色”文章,做好建寧縣的“生態名片”。 強宣傳 水清林密入民心 萬綠林中幾點灰,多條支流匯閩江。俯瞰陽春三月的建寧縣,是萬物最繁忙的季節。在這個時間段,建寧縣司法局緊抓第三十二個“世界水日”的契機,聯合均口鎮人民政府、縣林業局、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等單位到福建母親河正源頭————建寧縣均口鎮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活動中,“生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身著白藍馬甲,來到均口鎮臺田村閩江正源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詳細介紹閩江正源頭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范圍和管理措施,以及國家關于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強調水源保護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和單位在保護水源方面的法律責任,保護水源地的意義。 同時,向群眾分發《打擊非法捕撈宣傳手冊》,結合典型案例普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呼吁群眾用法治之力守護福建母親河,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近年來,建寧縣司法局將保護閩江源頭生態環境普法宣傳納入“八五”普法內容,探索“1+4+N”生態普法機制,發揮“生態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作用,聯合多部門宣傳與閩江源頭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共開展生態環境普法宣傳活動6場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00余份,現場解答咨詢120余人次。 (本報見習記者 彭冬晴 通訊員 孔祥耀)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