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經(jīng)意間,又到了小暑節(jié)氣,總讓我想起故鄉(xiāng)“食新”的習(xí)俗來。小暑“食新”的情景,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永遠(yuǎn)留在我的記憶里。 在故鄉(xiāng),“食新”,又稱為“食新飯”,幾百年來,故鄉(xiāng)人把小暑節(jié)氣這天定為“食新”日。小暑前幾天,家家戶戶要到水稻田里,尋找一些成熟的谷穗,將這些谷穗采回家,拿到陽光下曬干,再用米升碾壓,吹去谷殼,得到少量新米。待小暑這天,新米摻和陳米,做成米飯。在全家吃新米飯前,先要供奉神靈,在神位前,備好三牲,擺上一碗新米飯,斟幾杯米酒,放幾碟時令蔬菜,點燃幾柱香,虔誠地敬奉天神。面對神靈,女主人焚香叩首,嘴里念念有詞,請五谷大神品嘗新米,祈求五谷豐登,保佑全家食了新米,割稻挑谷,力氣如牛。如此絮絮叨叨之后,全家才可開始“食新”。 小時候是極向往小暑“食新”的。小暑這天,不僅可以品嘗新米,還可以吃上肉與米粉、時鮮蔬菜,在我們心中,儼然就是一個盛大節(jié)日。那時候,生活雖清貧寡淡,但“食新”這天,母親早早在廚房切菜煮肉,為我們準(zhǔn)備一桌難得的佳肴。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滿天飛,度過一個難忘的“食新”日。席間,母親總會叮囑我們兄妹仨,多吃新米飯,吃了能長高長大。那時,我們對母親的話深信不疑,一陣?yán)峭袒⒀剩瑩蔚枚亲庸墓牡摹?吹轿覀兊臉幼樱赣H笑得一臉燦爛。母親說:“吃吧,吃夠來,明兒踩打谷機(jī),挑稻谷,就有力氣了。” 在故鄉(xiāng)流傳了幾百年的“食新”習(xí)俗,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據(jù)。如果要追本溯源,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jīng)·豐年》中云:“豐年多黍多,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這是西周先民慶豐年祭田祖的樂詩,周人因豐收,以豐收的果實祭拜神靈,以表感謝之意,并祈求神靈保佑。這場景,與小暑“食新”祭拜天神的習(xí)俗極其相似。隆重的祭天儀式,虔誠地焚香叩首,歸根結(jié)底是先民們對饑餓充滿了恐懼。 我們這個脫胎于農(nóng)耕文明的民族,對五谷有著深厚的情感。千百年來,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最大的愿望。豐年祭神,小暑“食新”,與其說是先民們對神靈庇護(hù)而心存感激,不如說是他們?nèi)狈χ髟鬃约好\(yùn)的無奈。 農(nóng)耕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糧食豐收與否,要看天吃飯。每年,春季播下稻谷,到小暑稻谷成熟開鐮,這段青黃不接的日子,舊糧已經(jīng)吃完,新糧還未成熟,是農(nóng)人最煎熬的時期。這時,多少農(nóng)人家無隔夜糧,靠挖野菜充饑,勒緊褲腰帶度過春荒。好在小暑如約而至,谷穗初熟,饑餓隨著新糧登場,而最終離去。記得年幼時,我隨母親去村東大嬸家借糧。大嬸家勞力充足,家有余糧,看到母親挑著籮筐來借糧,沒有拒絕,大方地打開糧倉門,讓母親自個去裝糧。臨走,大嬸還不忘安慰母親,對母親說:“等小暑過后,割了稻子,一切都會好起來。”是呀,小暑就是豐收在望的潛臺詞,小暑來臨,宣布告別饑餓,離豐收的日子就越來越近了。多年過去了,我對大嬸一直心存感激,大嬸春風(fēng)般的話語,常在我耳際響起,猶如黑暗中一束亮光,溫暖著我的心田。 如今,又到一年小暑“食新”時,只是在物質(zhì)豐富的今天,故鄉(xiāng)小暑“食新”的習(xí)俗已慢慢消失,可我骨子里,依舊有根深蒂固的小暑“食新”情結(jié)。每年小暑時節(jié),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年幼時的“食新”場景,懷念曾經(jīng)的歲月。小暑“食新”,也教給我一個最平凡也最偉大的哲理:不論何時,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 (賴大舜 作者單位:上杭縣人民法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wǎng)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tuán)旗下,福建最權(quán)威的法律門戶網(wǎng)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quán)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