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好“人民至上”實踐題 ————寧德法院解鎖“四下基層”的“為民密碼”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10日訊 從寧德破土發芽,到走向全國,經過30多年的實踐傳承,“四下基層”制度已深深扎根于閩東大地,成為寧德各級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轉變工作作風、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傳家寶”。 深入基層,沉到一線。近年來,寧德兩級法院堅持用好這一“傳家寶”,不斷尋思路、謀發展,推動解決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生所向問題。 變“坐診”為“出診” 把矛盾糾紛解決在一線 “法官,我一定把拖欠的工資都兌現了。”4月19日,蕉城法院三都海上巡回法庭,隨著老李等5人成功拿回被拖欠的工資,調解現場響起陣陣掌聲。 閩東山海交融,多元的地域文化使得治理愈加復雜。高峰時期,寧德市有近60萬人從事海上養殖及關聯產業,而三都海域,就是典型的“海洋牧場”。 早在2001年,隨著海上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因債權債務、漁排遷移、海域相鄰權等引發的矛盾糾紛日益增多,蕉城法院就在三都鎮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海上巡回法庭。此后20多年,“人隨案走,服務靠前”的便民審判模式在這里成為常態。 2022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三都海上巡回法庭在經歷4次迭代后,創新性地將現代科技與司法工作深度融合,通過引入5G技術,實現讓海島群眾在線參與全業務訴訟服務,從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法庭成立以來,辦結各類糾紛1652件,調解矛盾糾紛380余起,解答群眾法律咨詢5000余人次。 而這正是寧德法院大力傳承“四下基層”,擘畫司法為民“楓”景一個生動實踐。 近年來,寧德法院常態化開展“訪百企、進千戶、聽民聲、解民憂”活動,扎實開展“四下基層貼民心,感恩奮進建新功”實踐活動。法官們進鄉村、入農戶、走企業、訪代表,聽民聲、接地氣、化矛盾、解糾紛。“一線工作法”賦予了“四下基層”在寧德法院新的時代內涵。 屏南法院創新“司法夜調”工作機制,利用午間、夜間等時段為群眾組織調解,在“8小時”外為群眾解決糾紛;周寧法院創新日常“義診”,提前“約診”、法官“坐診”、綜合“會診”、上門“巡診”的解紛“五診療法”,為矛盾糾紛一次性解決提供新解法;柘榮法院精心打造“全域訴非聯動半小時服務網”,為群眾司法需求提供快速響應機制;霞浦法院在七星海上社區設立“七星訴非聯動工作站”,主動嵌入海上“1+6+N”法治服務矩陣,為霞浦縣溪南鎮“化解海上養殖糾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經驗典型貢獻法院力量。 此外,寧德法院還創新開展“寧人息事”無訟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905個村(社區)實現“訴服村村通”,“四下基層”不斷向網上延伸,司法便民網越織越密,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以“走心”換“民心” 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法官,這個處理結果我很滿意,我愿意息訴息訪。”2月2日,信訪人老陳簽下調解協議。 此前不久,小陳因一起交通事故意外死亡。其父老陳認為,孩子的意外與所屬公司有一定關聯。因與該公司就補償金額協商未果,老陳自此走上信訪之路。 福安法院與福安市委政法委、信訪局等7個部門聯合,一次又一次深入老陳家中,與他面對面溝通疏導,耐心解釋有關法律規定。最終,在春節前,老陳與該公司達成和解。 “四下基層”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針對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反映的涉訴信訪問題,寧德法院堅持“來信必批,有信必復”,完善了領導干部包案接訪、院領導接訪日、中層領導輪流值班接訪等制度,拓寬訴求反映渠道。 一起訟爭近33年的山林權糾紛,應如何妥善解決? 在壽寧與周寧兩縣交界的“大業坑”國有林場,因林權證交叉重疊、界限及地名不統一等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兩縣三村間積怨頗深,給案件審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壓力。 “坐在辦公室,案件永遠化解不了,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2023年5月,寧德中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林松濤帶隊對該案發起新一輪攻堅,他們把“會場”搬到爭議點“現場”,聯合林業等部門實地勘驗、調查取證,掌握一手準確信息,分析各方當事人爭議點和經濟利益預期,盡最大努力平息案涉群眾之間的紛爭。 汗水浸濕了衣服,也慢慢融化了三個村群眾心中的“堅冰”。經過一次次析理、協商、疏導,2023年6月23日,各方當事人最終形成擱置林地權屬爭議、維持山林管護現狀,促進鄉村發展增效、生態森林固碳增匯的共識。原告撤回起訴,這起近33年的糾紛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據統計,2023年,寧德法院院庭長公開接訪587批826人次,化解初信初訪221件,開展專項行動,聯動處置、走訪約談,實質化解積案27件,轄區涉訴信訪量逐年平穩下降,最大限度實現“就地吸附信訪”“就地化解糾紛”。從福鼎法院推出“六入村居”工作法,到霞浦法院建立健全“四門四訪”群眾工作機制;從古田法院設立“晨巡晚議”訴非聯動工作室,再到壽寧法院創新“三網化訟”工作機制…………縱觀全市,一個個接地氣、冒熱氣的工作法都實實在在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 “把心貼近人民,把信訪變成信任。寧德法院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用行動詮釋了為人民司法、為大局服務的擔當。”省人大代表吳明評價道。 轉“問題”為“解題” 把司法期盼從紙上落到事上 “這份法治體檢報告幫我們精準找到了風險漏洞,讓我們經營更規范,創業更安心。”近日,一公司代理人向寧德中院東僑巡回法庭法官致謝。 2023年3月,該庭辦理了一起工傷保險待遇糾紛案。案涉公司用工需求量大,新入職員工小王的工傷保險還未辦妥,就發生了工傷事故,后雙方因工傷保險待遇發生爭議。 這樣的“失誤”是個案,還是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下好先手棋,引導企業加強合規建設?對此,寧德中院開展了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 “調研中,我們發現,工傷保險、社會保險、異地就醫未報備等引發的糾紛不在少數。”東僑巡回法庭庭長彭祖斌說。 如何通過解剖一起案例進而推動徹底解決一類問題?寧德法院從個案分析、類案提煉到實地調研,先后深入348家企業、園區開展“法治體檢”,為企業“把脈問診”。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出具法治體檢報告36份,出臺服務保障民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16條,為企業、重點產業“找漏洞”“治未病”。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近年來,寧德法院執源治理成效明顯,8個基層法院新收執行案件數減少。但調研中同時發現,2021年以來,寧德法院受理的首次執行完畢案件中,小于1萬元的執行完畢案件量占總量的54.07%。究其根本,在于內部立審執銜接不暢。 為解決這一問題,寧德中院調研課題組深入分析問題,充分研討論證,歸納實踐經驗,提煉解決措施,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立審執協調運行加強裁判文書可執行性的操作指引》,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制度,實現執行從單一治理向多元治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治理的轉變。這一制度得到省高院的肯定,并在全省法院推廣。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寧德中院還圍繞進一步加強案件審理期限管理、推動破產事務高效辦理、構建“海上楓橋”司法協作機制等出臺文件、完善制度,推動調查研究從“紙上”落到“地上”。據統計,2023年,寧德法院共開展專題調研119場次,梳理突出問題90個,形成調查研究課題53個。 如今,下基層、辦實事、解民憂、促發展在寧德法院已蔚然成風。 “寧德法院堅持把心貼近人民,把‘四下基層’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作為答好為民服務考題的重要抓手,在‘下’中服務群眾、密切干群關系,在‘下’中貼近民心,為群眾紓困解憂。我們將不斷豐富發展‘四下基層’工作機制,以實干求實績,為奮力譜寫寧德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寧德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陳鎮說。 (本報記者 龔麗雯 通訊員 黃曉萍)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