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清檢察院探索訴前考察“四單”模式———— 推動輕罪治理“最優解”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24日訊 當前,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深刻變化,輕罪案件占比大幅上升,成為犯罪治理的主要對象。作為全省辦案數量位居前列的基層院,福清市檢察院立足案件“富礦”優勢,落實“檢護民生”專項行動部署,錨定輕罪治理時代課題,以“近鄰黨建”為紐帶,依托共建社區創新推行輕罪案件訴前考察“四單模式”:即由社區黨組織按需“點單”、工作站考察“派單”、擬不起訴人“接單”、社區黨組織監督“評單”,實現評估矯正與公益服務互融互促。 2023年以來,共組織405名擬不起訴人參與家電維修、交通文明勸導、垃圾分類引導等社會公益服務1808天,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對抗、修復社會關系,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抓制度牽引 檢察機關是政治性極強的業務機關,也是業務性極強的政治機關,如何做到既旗幟鮮明講政治,又提升質效講法治,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福清市檢察院以推進輕罪治理現代化為抓手,依托近鄰黨建,創新“四單”模式開題破局,在訴前考察中引入公益服務,推動黨建業務同題共答。 從2022年開始,該院探索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無其他加重情節,認罪悔罪的犯罪嫌疑人適用訴前考察機制。依托黨建共建社區、公益組織或其他行政執法機關,組織輕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參加3日至15日的公益服務,并將完成情況作為相對不起訴的重要參考。目前,已有4個街道的共建社區成立了訴前考察工作站,每周固定2個時間段,有1名檢察人員入駐工作站擔任社區檢察官,同時,邀請2名社區干部或黨員志愿者擔任檢務助理協助開展訴前考察工作。 除了細化適用條件、站點設置、銜接程序、考察標準和具體流程,該院還構建了“一告知+一承諾+一表單”被考察人員個人檔案,既確保犯罪嫌疑人能充分了解相關注意事項和權利義務,也可及時掌握其基本情況、技能專長以及依個人意愿擬參與的公益服務類型,切實提升服務精度與考察效度。 “通過考察犯罪嫌疑人在公益服務中的表現,我們可以更為客觀、量化評估其悔罪程度、社會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從而提升不起訴裁量權的科學性、合理性。”社區檢察官表示,該機制不僅優化了起訴裁量,使作出的決定有章可循,也是釋放司法善意,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穩定的創新之舉。目前,參與項目的犯罪嫌疑人均未出現再犯罪情形,且有43名犯罪嫌疑人常態化參與志愿服務,實現從“違法者”到“志愿者”的積極轉變。 抓節點優化 輕罪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僅靠檢察機關“一家獨奏”,需要聯動各方“共襄盛舉”。 “我們通過推行‘四單’工作模式,盤活檢察人員、交警、社工‘專業力量’,社區干部、社區黨員、網格員‘基層力量’,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力量’‘三股力量’,激活黨建共建‘聚合力’,推動各方資源同向發力。”福清市檢察院第一檢察部負責人介紹。 群眾的呼聲是第一信號,訴前考察怎么開展?公益服務要做哪些?群眾說了算。福清市檢察院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形成社區黨組織按需“點單”、工作站考察“派單”、擬不起訴人“接單”、社區黨組織監督“評單”工作鏈條,推動檢心民意同頻共振。 該院充分發揮近鄰黨建優勢,依托社區黨組織,摸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形成需求清單,向訴前考察工作站及時反饋。工作站在接到“點單”后,依據擬不起訴人個人檔案,社區檢察官會優先安排特長匹配、意愿適配的擬不起訴人進入對應社區開展公益服務,實現精準派單。而后,社區檢察官再依據案件類型、犯罪情節、公益服務種類為擬不起訴人“量身定制”服務方案。 此外,社區檢察官還會聯合社區檢務助理對擬不起訴人開展崗前培訓,進一步規范服務行為。期間,社區檢務助理將根據擬不起訴人社會公益服務履行情況填寫《社會公益服務考察表》,明確服務日期、服務地點、服務內容、表現情況等考察信息,并作為是否作出不起訴決定的重要參考。 “機關黨建”與“近鄰黨建”優勢互補,“檢察藍”與“黨建紅”相融互促,訴前考察“四單”模式有效打通了“群眾需求清單”到“民生幸福賬單”的轉化機制,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落地生根。 抓跟蹤問效 “小伙子手腳非常麻利,我出去買菜的功夫就把電飯煲給修好了,還很耐心地交代使用細節,這個機制便民利民,值得點贊。”在玉屏街道步行街社區訴前考察工作站,林阿姨看著自己的“問題電器”“重獲新生”喜笑顏開。 林阿姨的笑容是訴前考察“四單”模式解民憂、暖民心、惠民生的生動縮影。該制度實施以來,共開展為民辦實事600余件,完成率100%,群眾滿意度100%。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機制創新貴在久久為功,見行見效。福清市檢察院堅持強化內外監督,對內由檢務督查部門常態化派員實地走訪、查閱案件管理信息和考察表,實時掌握動態;對外,不定期邀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情況,借力社區網格員、交警等專業力量擔任監督員,共同開展現場巡查及評議,有效防止“虛假服務”“以錢代勞”等違法現象出現。 案例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有普法教育意義的案件,通過“公開聽證+公開宣告+公開道歉”“三個公開”活動,強化警示教育,推動“個案辦理”向“類案預防”轉變。比如,在辦理一起不滿小區建設垃圾分類屋引發的故意毀壞財物案中,由擬不起訴人現身說法,對小區業主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起訴既不是“不訴了之”,也不是“一放了之”。為做好訴前考察“后半篇文章”,該院依托行刑反向銜接機制,對經考察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案件持續跟蹤督察,2023年以來,對需要給予行政處罰、政務處分的,及時提出檢察意見150件,確保違法行為得到全面準確評價,有力維護公平公正。 (本報記者 陳欽祥 通訊員 鄭航君)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