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山窩窩里的洋邊村發生了一起盜竊案。 接警的李然帶另一名青年民警楊小藝趕赴洋邊村。只見一條蜿蜒的山路,路兩邊種了很多桉樹,樹影婆娑。李然隔著車窗看著孤零零的山路,不禁入了神。 “現在這種村子,年輕人都進城賺錢去了。所以呀,老人與小孩偏多。” “而這種盜竊案已發生多起,連報警人都不知道失竊的準確時間,現場基本被破壞得差不多了,才報警讓我們去。” “好了,我們又不是神。我們只能像老電影一樣嘿嘿地拍著他們的肩膀,我們的胸脯,安慰著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老鄉不要急。”楊小藝邊點著剎車片,邊自顧自地說道。 李然心里一動,回想起這幾年接到的侵財案件,還真被楊小藝一語中的了。 很快便到了報警人張銀年老人的家。滿頭白發一臉皺紋的老人激動地握著李然的手,就像看到了救星:辛苦啦,警官。還要麻煩你們百忙之中跑來這么偏遠的地方!” “老鄉,您客氣了,守土有責,這是我們的責任!” “那太謝謝您們了。我千省萬省,幾年下來,就攢了4000元,剛剛想著開春了,拿點去買化肥,沒想到一拉開抽屜,竟長翅膀飛走了。你們一定要替我找到那個可惡的賊呀。” 錢藏在一本挖空的舊字典里,舊字典在一疊舊報紙堆里。發黃的舊報紙充滿時間的質感。 “能大致推一下錢不見了的時間是幾個幾天前?”李然環顧著四周,問道。 “上次動這筆錢,是上周拿去買種子。后來沒再動過,直到剛才。”張銀年眉宇間閃過一記刺痛————自己還是太大意了! 沒有好的線索,李然和楊小藝屋前屋后勘查一陣后,分別往兩個方向,問問左鄰右舍去了。 “最近有什么陌生人來你們村子?”一連問了好幾戶,直到問到張翠花老人,她眼睛一轉,想起了什么,讓李然的耳朵靠近過來。 張翠花低聲對著李然耳朵,說道:“張桂林的孩子有回來過一次,還帶了幾個朋友,玩了一天,又匆匆走掉了。” “張桂林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幾歲了?”李然緊問道。 “我們從小就叫他小歪,大名不記得了,張桂林一直喚他大仔!大概20歲左右。輟學后便跑去城里收破爛了。” 小歪這個小名深深印在了李然正在迅速運行的大腦里。他開始像玩拼圖一樣,逢人便問這個人的情況,人物特征一個方塊一個方塊地拼湊起來。但大家除了記得小歪這個名,大名都不記得。 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大名。李然靈機一動,打開警務通里的智慧平臺,把小歪輸了進去。待會果然跳出一個叫張大正的人,小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備注。李然恨不能與錄入人員信息情況的人馬上握一下手。太稱職了!更貼心的是,與張大正常膩在一起的幾個年輕人的照片,也被平臺采集了。 李然把那幾個人的照片指給村里人,大家異口同聲:那天來村里玩的,正是這幾個后生仔。 為不打草驚蛇,李然只記住村東邊的一間敞亮的瓦房里住著一個與村里人都處不好關系的叫張桂林的人。 過了幾天,李然一直覺得此事有點蹊蹺。 張桂林竟是退伍軍人,后來改學木作,成了木匠。當大家都喜歡更經濟實惠的合成家具時,張桂林又轉行包山種合成家具材料來源的桉樹去了。 “進村的路兩邊,都是你種的桉樹?”李然問道。 “對,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桉樹這貨生長快,幾年就能成材,不用前人后人的。你大概也聽說了,我是村里最不合群的人。因為我最早包山種桉樹,我發財后,村里人都說按樹是污染很重的樹種,說我破壞了村里的好山好水。”一臉黝黑的張桂林嗓門大,心直口快。 “張大正是你孩子嗎?” “是的,我管教不好,給政府添麻煩了!” “他很老實。當我們在網吧找到他時,他便交待拿了你們同村張銀年的錢。” “好漢做事自己擔,這點跟我很像!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 “但是,他交待是拿錢,但其實法律講程序與結果,趁人不備,拿錢就是偷。不能定案的是他偷錢的數目與張銀年報警失竊的數目不合。”李然說出了疑慮。“張大正說他偷錢時,只取2000元整,其他的錢,他沒動!張銀年說的是他4000元都被一窩端,偷走了!” “2000元!這數字有點意思。前幾年張銀年的孩子生病時,曾向我借了2000元。”張桂林抹了一下下巴,微微一笑。 “你覺得誰才是說謊的人?”李然盯著張桂林 “我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人要像桉樹一樣坦蕩。”張桂林用手比劃了一下桉樹的樣子。“其實村里很多人都向我借過錢,后來都以我要補償村里損失的山水為由,不還了,呵呵!” 拜訪張桂林后,李然正在考慮要不要把張銀年叫來派出所,仔細地再詢問一下。不想還沒過多久,張銀年自己來到派出所,說在狗窩里找到了2000元,一定是張大正在現場扔下的錢,被狗當骨頭叼走了。 據村里人講,就在李然拜訪張桂林之后的不久,張桂林去找了張銀年。張桂林嗓門大,村里人都只聽到他的聲音在村子上頭嗡嗡地響。“我孩子從不偷,是你們欠錢不還,惹惱了人。我孩子將它們拿回去。你說大正是拿你2000還是4000…………你對著天地說,只要說出來,我手頭這一沓錢就是你的…………” 后來張桂林提一沓分文未動的錢前腳剛大步流星地離開,張銀年后腳便顫巍巍出了門,臉紅耳赤地,還急急地讓一近房親戚載他,就是這一次來了派出所。 又過了幾天,張桂林拿一面“明察秋毫”的錦旗來到派出所,一進門便握著李然的手,聲如洪鐘:“謝謝李警官能明察秋毫,沒給犬子一個慣偷的身份————能行政處理最好,拘留多久都沒關系。” (沈國徐 作者單位:詔安縣公安局)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