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季節,一年中陽光最毒辣,濕氣最重,“濕熱交蒸”在此時達到頂點。農村“雙搶”往往在大暑前后半個月左右。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1976年7月,我高中畢業到農村插隊,正趕上“雙搶”時節。所謂“雙搶”————即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為何要搶?因為早稻最適宜的收割期只有大暑前后短短十天時間,割早了谷子未成熟;割遲了成熟的谷子會掉粒。錯過時間,就會造成損失。俗話說:“晚稻不過秋,過秋九不收。”意思是說晚稻須在立秋前栽下去,否則就有可能在其抽穗揚花期遭遇寒露風,將會大大減產甚至絕收。而搶收又是搶插的前提,早稻未割去,則騰不出土地,就不可能把晚稻秧苗插下去。農時不等人,早一天完成搶收、搶種,就多一份收成收獲。那時,有一句流行的口號“虎口奪糧”。“雙搶”季節,是農民一年四季中最較勁兒的季節。 記憶中,天剛蒙蒙亮,生產隊隊長就扯著嗓子叫我們起床出工割稻。盡管總是睡不夠又全身酸軟,但還是硬著頭皮一骨碌爬起。“沙沙沙…………”揮舞著鐮刀,一排排金燦燦的稻谷齊刷刷地倒下。上午八九點鐘,割完一丘田,回家吃早飯。吃過早飯,又馬不停蹄地扛起打谷機,挑起籮筐往田里趕。“咔嚓咔嚓咔嚓…………”雙手緊緊握著稻谷一端往打谷機里伸縮并不斷翻動,一只腳使勁踩打谷機的踏板,約四五十分鐘裝滿一谷桶。半天下來,早已精疲力盡,但還要用籮筐把谷子挑回家。有時室外溫度高達40℃,路面熱得發燙,也得打著赤腳挑著100多斤的谷子在上面行走。 收割早稻是需要帶水作業的,因而割稻得一直弓背彎腰,無法下蹲。不一會,隨著太陽的升高,汗水便濕透了衣服,臉上的汗水順著下巴往下滴,有時還從眼角流進眼睛,只得用衣袖擦一下;若稍不注意,鋒利的鐮刀就可能割破手指。有一次,我不小心割到左手無名指,足足有半寸深,鮮血直流,我嚇壞了。旁邊的一位鄉親從田埂上找來一種不知名的草藥敷上,立馬止住了血,也不那么痛了,真靈!40多年過去了,那疤痕還在。割稻子時,腳上、手臂上被稻茬和稻葉細細鋸齒割出了道道傷痕,被汗水一浸泡感覺火辣辣的;臉上、手上被小黑蟲叮咬得腫起了個個小紅包。 稻子收完后,緊接著就是犁、耙、耖田,準備栽秧。由于剛拔起的秧苗對高溫天氣比較敏感,經長時間暴曬后會被烤焦。所以一般都選在凌晨三四點趁著涼快出門拔秧,以便吃過早飯后抓緊時間搶栽。 插秧也是彎腰活。經太陽直曬,田里的水溫比割稻時要高得多,大家一個個卷起褲腳光腳站在水田里,除了承受上曬下蒸之苦,還不時遭受螞蟥的侵擾。太陽下山后,還要借著余暉,一邊插秧,一邊與蚊子搏斗。秧苗栽插的間距和行距都有具體要求,栽下后要經過隊干部檢測,若不合格還要拔掉重栽。 除常規農活外,有時“搶雨”則更需爭分奪秒。夏日里說變就變的天氣、說來即來的雷陣雨,需要人們或丟下手頭的農活,或放下剛端上手的飯碗,趕到稻場搶收起晾曬的稻谷,稍有懈怠,收獲的稻谷就會發霉腐爛。若遇旱情還需輸水保苗,其勞累程度唯有親歷者自知! 一個“雙搶”季下來,讓我們幾個剛來的知青面目全非,那個曬得黑啊,就像剛從非洲回來似的,嚴重的還得脫層皮。 如今,“雙搶”一詞已很少被人們談起。但是,當年那種緊張火熱的場景,那種極度疲累艱辛的體驗,對于親歷過“雙搶”的人,或許成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對這首古詩有了深刻的理解,是我在經歷了“雙搶”之后。 不知是心存留念,還是心存敬畏,那參加“雙搶”場景,令我永遠難以忘懷! (楊懷榮 作者單位: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