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高橋是因為狀元餅的故事。第一次吃到狀元餅卻不是在高橋,而是班厝巷的羅蘭燒餅。高橋人張確被南唐后主李煜欽點為狀元,是閩西北的第一位狀元。沙縣燒餅以狀元張確之名打了個廣告,據說他赴京趕考途中,將燒餅隨身攜帶做干糧,中狀元后返鄉賜名此餅“狀元餅”。高橋這個地名與張確有關,他高中狀元的消息傳到家鄉,正逢鄉里建橋,鄉親因此取“高”為橋名和地名,沿用至今。 高橋不僅有人文,還有很多特色美食。農歷三月是高橋烏米飯登場的季節。初次吃到烏米飯是在2018年春天,在鄉鎮工作的同事帶來奶奶制作的烏米飯,那是甜味的烏米飯,帶著一股子特殊的清香,還有一絲姜的味道。 我以為烏米飯是黑米制作而成,卻沒想到它并不簡單。同事告訴我,每年農歷三月三前后,高橋村民就會上山采集烏稔新葉用來制作烏米飯。這葉子可不好采,多長在竹林之間,伴生著荊棘雜草,且只采摘烏稔樹的新葉嫩芽,所以每年也就三四月才制作烏米飯,這美食是春天攜來的驚喜。 同事奶奶年年都會做烏米飯,鮮嫩的烏稔葉芽帶著一圈微紅,一片片淘洗干凈,放入石臼中舂爛,舂出的汁水帶著草木清香,再將準備好的糯米放進烏稔葉的汁水中浸泡上一夜。第二天一早,把變成藍黑色的糯米放入木甑里文火蒸,一個多小時后取出,加入豬油及紅糖、生姜熬制的紅糖水均勻攪拌燜制,最后細心地用粽葉包成一個個小方塊。這樣用心制作的烏米飯,每一口都蘊藏著家與愛的味道。 在高橋,家家戶戶都制作烏米飯,鄉里人家,美食串起人情往來。制作烏米飯時,鄰里鄉親聚在一起忙活,一雙雙巧手共同協作,烹制出春日里的暖心風味。制作完成后,大家分享著勞動成果,烏米飯承載的是人與人之間最樸實的關系,融合著人情的溫暖。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古人是多么隨性浪漫,暮春三月里,穿上華美的衣裳,在河邊洗沐,在高臺上跳舞吟詩。農歷三月初三其實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韓詩章句》說:“鄭俗,上巳,溱洧兩水之上,秉蘭祓除。”上巳節,可以稱為水邊上的節日,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春水,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洗濁,蕩滌塵垢,驅除疾病。 在我印象中,烏米飯象征著春天,寓意著健康美好,吃烏米飯就像是與春天的一個約定。后來我發現烏米飯還可以做成咸味的,鄰居阿姨別出心裁地在烏米飯中加入香菇丁、肉丁等。但我還是喜歡高橋那甜味的烏米飯,尤其喜歡那一絲絲姜味。每一年我都會吃烏米飯,或托高橋的同事帶,或尋著地方去買,卻再也沒吃到比同事奶奶做得更好吃的烏米飯,那種淡淡的香氣讓我“上癮”。 七八月是嘗鮮的好日子,一朵朵“小紅傘”從原始森林中冒出來,紅菇季正式拉開帷幕。它的生長條件非常苛刻,天氣、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等都影響著紅菇生長,而且野生紅菇只能生長在原始森林中。高橋、夏茂一帶,與南平順昌交界,地處武夷山脈南麓,自然風貌原始,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才有利于野生紅菇生長。夏日的午后,一陣雷聲轟鳴,伴著一場大雨,蒸蒸濕熱的土壤中蟄伏著鮮嫩的紅菇。美食潛于山林,紅菇便是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它如同寶藏般藏在森林的隱秘角落,等待與尋寶人相遇。 在家鄉建寧時,吃的都是干紅菇燉湯,從來不知道鮮紅菇還能煮湯,家中的老人說食用鮮紅菇易中毒。第一次吃到鮮紅菇湯是在高橋集鎮入口處的“清香飯店”,這是一家三十余年的老店。一大盆的紅菇湯端上桌,湯盆是不銹鋼盆,略顯粗獷,但掩不住湯的誘人,微透胭脂色,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我舀了一碗湯,迫不及待喝入口中,被燙得囫圇吞下去,第一口沒覺出滋味,第二口方才品出紅菇湯的清甜和絲滑,鮮紅菇吃起來滑溜溜,比干紅菇的口感好上不只一點,湯中還加入了五花肉,透出鮮美的肉香。 我們沒有點多余的菜,就搭配一盤白。高橋白十分特別,更加細膩柔韌,嚼勁十足,吃法也與別處不同,不是包餡,而是配上特制的芋泥蘸料,甜中略帶咸,回味無窮。經常在城區家中也能聽到沙縣話叫賣“高橋白”,我常常會買上兩個解饞。 紅菇湯很快見底,我發現湯盆底有少許米粒,便問同行的朋友,方才知道這是鑒別紅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加入米粒煮鮮紅菇湯,如若米粒久煮不熟,則說明紅菇有毒,不能食用。沙縣人在鉆研美食上可真是用心又得法。 一年里屬于鮮紅菇的時節也就短短二十余天,時令一過,物不復在,想再喝一碗鮮美的紅菇湯,只能追逐著季節的腳步,期待來年與紅菇邂逅。這樣的等待是一種念想,心心念念盼著能和美味相遇就像戀愛一樣。 無論是烏稔葉,亦或是鮮紅菇,它們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自然山林的恩賜,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對生活的熱愛與贊美。 (李若蘭)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