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砍一顆樹,村民也致富”,他立下豪言,用40年守護青山近4萬畝,讓600余名村民致富———— 李仕銀“贏”了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6日訊 一個村能有一個國家級的榮譽已經很了不得了,對于只有600多人口的村能連續摘得“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康養基地”8塊國家級金字招牌那還了得?浦城縣富嶺鎮雙同村就創造了這樣的神話。 雙同村位于閩浙交界匡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全村189戶、612人,有耕地973畝、山地3.83萬畝,其中列入國家生態公益林3.15萬畝,毛竹山面積5000畝。雙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仕銀用40年時間譜寫屬于他也屬于全體村民的《小村之戀》。2015年以來,李仕銀先后榮獲“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福建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2023年,雙同村村民人均收入達3萬元,村財收入達70萬元以上,村財反哺全體村民,幫助繳納醫保、社保,給60歲以上的老人1:1等額配套發放養老金。 從韶華年茂到眉宇滄桑,40年,李仕銀守護青山近4萬畝,樂此不疲;從“一五”普法到“八五”驗收,40年,讓雙同村600多名村民致富,鄉風文明。 不砍一顆樹,村民也致富 “不砍一顆樹,村民也致富。”李仕銀立下豪言:“不信賭賭看。” 村民固守“靠山吃山”的舊俗,李仕銀明白“永續利用、依法致富”才是硬道理。 1978年,李仕銀高中畢業后回鄉務農,相繼擔任生產隊長、村委會委員兼護林員、村委會主任,1996年任雙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至今。 1985年9月,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正式頒布,作為村委的李仕銀自告奮勇兼任村護林員。他學習《森林法》相關知識,在全鎮29個村(場)的護林員參加的《森林法》知識競賽中,獲得第一名。 學法是為了用法,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家家戶戶都在山上建起炭窯,開始以燒炭為主的生產生活。燒炭要木頭,村民天天挖山不止,磨刀霍霍向竹木,部分山頭已經被破壞得面目全非,露出底部的巖石。山體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嚴重危及山腳下的棟棟民房。看著這一幕幕,李仕銀眼里流著淚、心中淌著血。他果斷向村兩委提出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首先要禁止燒炭,村民格外抵觸。李仕銀就從親兄弟做起,反復勸他們將炭窯挖掉,帶頭支持封山育林,自家兄弟并不買賬。第二天,李仕銀便帶著村干部上山把兩個兄弟的炭窯當眾砸掉。李仕銀的“大義滅親”漸漸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敬佩,很快,全村90多口炭窯全部“熄火”。 90年代初,李仕銀剛當選村委會主任時,當時的政策是鼓勵分山到戶,他卻要因地制宜,他表示:“不能搞一刀切,一旦把山分到了農戶,就會出現砍伐潮,部分山場也將會被賣掉,這3萬多畝的生態林就沒辦法保住。”常年學法的他明白,共同富裕必須強化主人翁精神、主人公角色,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才適合雙同的發展。于是,他提出將林權集體化的建議,還向縣鎮領導作出“不砍一顆樹,村民也致富”的承諾,得到上級的肯定支持。正是這一正確而大膽的“決策”,保住雙同村的近4萬畝青山,留足雙同村日后的發展空間。 “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治村秘笈 “一五”普法以來,隨著法治宣傳的不斷加大,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雙同村蔚然成風。李仕銀任村主任后,牽頭制定新的《雙同村村規民約》,并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施行,其中就有“禁止私自到村所有山場砍伐林木,違者按十倍賠償,并上報相關部門。”“禁止在野外用火,攜帶火源進山,違者義務抄寫森林防火標語并張貼。”“嚴禁在本村轄區溪內釣魚、抓魚、電魚等一切破壞生態環境行為,違者一次捐200元購買魚苗進行放養。”等保護生態環境的相關規定。《雙同村村規民約》的民主制定與嚴格執行,成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有效手段,增強村民的規矩意識和法治意識,成為一道保護雙同村生態環境的堅實屏障。 “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并用;“道理、情理、法理”三管齊下,是李仕銀的治村秘笈。長期以來,他注重“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帶頭人”的培育工作,把村兩委干部全部作為“法治帶頭人”的培養對象,定期組織村兩委參加“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訓,調動人民調解員、公共法律服務協理員、“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參與法治宣傳及矛盾糾紛勸導、化解工作,引導群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矛盾糾紛的處理全部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很多到雙同村的游客很是好奇,深山里居然隱藏著一家鼎鼎有名的詩社。村婦女主任向瓊,不僅是匡山女子詩社的發起人,也是“法律明白人”。她經常走村入戶,到農家宣傳《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并將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規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詞,用快板的形式表現出來,村民能聽懂,也很愛聽,句句歌詞都通俗易懂、簡單易記,宣傳效果良好。2018年雙同村獲批第四批南平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共同富裕才是康莊大道 村主任是全村的“當家人”,李仕銀明白,共同富裕才是康莊大道。 90年代初,社會上買賣青山現象甚囂塵上,說是交易,實際上是一種違法行為。李仕銀剛當選村委會主任,就提出禁止買賣青山。在全體村民大會上,李仕銀斬釘截鐵地喊道:“誰賣青山誰就是雙同村的歷史罪人。”在他的認知中,買賣青山就是竭澤而漁,就是殺雞取卵,決不能為了區區小利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拱手相讓于人。 盡管如此決絕,還是有很多做木頭生意的老板想來“碰碰運氣”,提出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好處,甚至提出在城里送座房子給他,為他全家上好城市戶口。甚至有老板叫來“地痞”威脅:“這山你給也是我的,不給也是我的,你李仕銀要知道做人。”對于這些,李仕銀都不為所動。 那時候的李仕銀年輕剛毅,敢作敢當,他組織護林隊巡山拿著土銃跟偷樹的人對峙,外出辦事隨身都帶把鐵拳頭藏在口袋里,以防萬一。雙同村有上萬株酸棗樹,這里的酸棗樹不僅是酸棗糕的制作原料,還是上乘的木碗原料。浦城一位木碗廠的老板在李仕銀家住了一個星期,手里拿著領導介紹的條子說,不要山只要酸棗木,要村里以7000元的山價把雙同村的酸棗樹給他加工木碗。還承諾私底下給李仕銀5000元的好處。什么把戲都做了,李仕銀軟硬不吃,最終保住了之后成為雙同村支柱產業的酸棗資源。 “不砍一顆樹,村民也致富”是對綠水青山的自信,當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雙同村的老百姓明白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雙同村擁有生態、文化、紅色三大特色旅游資源,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擁有2萬畝的天然原始森林,百年以上的珍稀古樹比比皆是,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2000年,雙同村兩委干部開始確定匡山旅游開發,村民籌集資金50萬元,注冊匡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起上山、下山步游道,匡山賓館、涼亭、匡山陳列館、游客接待中心等。通過上級項目支持,建起沼氣池145口,家家戶戶配垃圾桶,并聘請專職保潔員,村里的衛生得到明顯改善。 2007年,省林業廳撥款10萬元推廣建設“森林人家”,要求雙同村改造兩戶人家作為試點。李仕銀不想做盆景,要就搞綠洲,“心大”的他動員符合條件的農戶申請建設“森林人家”。如今,雙同村已建成15家“森林人家”,有90個房間,180個床位;2008年,雙同村被省林業廳評為“福建最有體驗價值的十佳森林人家”。“森林人家”建好了,到雙同村開展活動、游玩的人多了,農民收入就多了。其他村民也自發建起了“森林人家”。今年暑期,許多游客到雙同村避暑,戶戶爆滿。 在雙同村,有這樣一幅醒目的標語:“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你若花盛開,蝴蝶自飛來。”是愿景,更是鞭策。近年來,村兩委依托匡山特色生態資源,帶頭示范,引導村民制作包裝筍干、酸棗糕、野蜂蜜、高山茶葉、楊梅酒、山核桃等特色農產品。雙同村鄉村旅游迎來大發展,各種新業態層出不窮,游客來到雙同村,可漫步“詩詞步道”,夜賞“詩詞香榧樹”,住“匡山詩部落”民宿,體驗浦城“中華詩詞之鄉”的深厚底蘊。處處是景,鄉村看得見的“鄉愁”,更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往作畫、攝影,開展采風創作活動。2023年,全國各地的詩歌名家在浦城匡山國家森林公園采風,傳承發展詩詞文化。今年春節期間,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范迪安帶隊,20多位閩籍著名藝術家到匡山開展采風創作活動,生動描繪閩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自然生態之美。 法潤青山在,人行天地間。李仕銀“贏”了。 (沈海生)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