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無聲” 執法有情 ————武夷山監獄用心搭建聾啞服刑人員的“新生之橋”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10日訊“整整三年,若不是監獄民警和司法所干部的盡心盡責,我們不知何時才能找到兒子。”近日,在辦理完刑滿銜接手續后,聾啞刑釋人員席某及其父母向武夷山監獄民警深深地鞠上一躬,而后懷著團圓的喜悅踏上回家之路。 以獨創手語為橋 暢通溝通渠道 席某原為武夷山監獄一監區二分監區服刑人員,今年初因犯盜竊罪被判入獄。進監初期,因身體缺陷、文化水平低且手語詞匯匱乏,與他人的溝通障礙使席某一度消極改造。 因材施教是對服刑人員改造的關鍵。對于席某的情況,分監區結合其實際情況及性格特點,經全面分析研討,制定了針對性的教育矯治方案,為席某構精心搭建起一座從“無聲世界”通往新生的橋梁。 鑒于席某特殊的情況,改造初期,分監區民警通過網絡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手語,但經過與席某的交流,民警發現他的手語多為自創,難以與其建立有效溝通。對此,民警及時調整策略,輪流對其進行個別談話。談話主要通過運用簡筆畫、符號等方式,反復與其確認想表達的意思,待產生共鳴后,將相關的符號轉化為方便記憶的手勢。 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摸索,分監區民警與席某提煉出一套涵蓋日常改造用的“特殊手語”,并組織其身邊及同號房服刑人員學習,搭建席某與他人溝通的渠道,也為后續改造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人文關懷為軸 構建改造關系 在對席某的轉化過程中,分監區民警多以引導加鼓勵的方式,關心和肯定其日常改造表現。同時,教育引導其他服刑人員不歧視、不孤立席某,在相處與溝通中多一些耐心和幫助。 今年7月的一天,在分監區組織的夜間一小時教育過程中,席某反映身體不適。見席某頭出冷汗、手捂肚子,分監區民警隨即將其帶至監獄醫院診治,并陪護其近5個小時,直至癥狀緩解。 從民警疲倦的面容上,席某真切感受到了關懷,用“謝謝”的手語向民警表示了感謝之情。自此,席某逐漸打開心扉,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改造生活。 以協力尋親為線 鋪就回歸之路 席某下隊初期,分監區民警就通過閱檔發現,根據判決書內容,席某極有可能為“三假人員”(假身份、假地址、假社會關系人員)。為落實好席某刑滿釋放后的安置幫教工作,降低其再犯罪風險,分監區民警及時將情況上報給監區和監獄刑法執行科。 得知情況后,監獄領導高度重視,抽調有關部門迅速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對席某的身份開展核查。今年8月初,在監獄、當地司法所及公安部門的多方配合下,通過對席某相關身份信息的大數據比對,四川省平昌縣司法所傳來消息,通過綜合研判,席某高度疑似一名四川籍失蹤人口。 分監區民警隨即通過公安部門提供的聯系方式,聯系上席某家屬。在通過家屬照片比對及席某本人確認,席某確為四川籍人士席某某的兒子。 在調查中得知,席某3年前因與家人發生爭吵后離家出走。失散的幾年內,席某父母因工作原因長期未在四川家中,深感內疚。其間,他們怕兒子回家找不到家人,也曾向派出所報案,同時托付親朋好友四處打聽兒子的消息,卻一直無果。 得知兒子在武夷山監獄服刑、改造表現不錯,而且即將刑滿釋放,席某父母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立即驅車到武夷山接兒子回家。 改造“無聲”,執法有情。此次特殊的教育轉化,既保障了聾啞服刑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又彰顯了監獄民警執法的文明與溫情。下一步,武夷山監獄將持續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提升教育改造質效,讓教育改造工作有法度更有溫度。 (本報記者 湯仙念 通訊員 曾凡星 陳平)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