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生態 藍色海洋 紅色資源 古色文旅 寧德蕉城檢察院打好生態建設“四色牌”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9月11日訊 抬眼有青山,俯身有綠水,遠眺有深藍…………寧德蕉城,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映入眼簾,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情愉悅。這一切,有著寧德市蕉城區檢察院為生態文明法治建設貢獻的一份力量。 近年來,蕉城區檢察院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機制、提升質效,深入推進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融合發展,打好綠色生態、藍色海洋、紅色資源、古色文旅“四色牌”,布局從自然到人文、從基礎到現代化的生態檢察路徑,厚植蕉城現代化建設的生態底色,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躍升。 拓寬路徑 打好綠色生態牌 盛夏蕉城,綠意正濃。 今年5月中旬,蕉城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黃清滿帶隊前往霍童溪流域漳源溪段,實地察看河道保潔、岸坡綠化、河段治污和水資源保護等情況。這是蕉城區檢察院深入推進“河長(湖長、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持續守護青山綠水的生動實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近年來,蕉城區檢察院立足發揮檢察職能,抓住危害生態環境資源的突出問題,綜合運用批捕、起訴、訴訟監督等手段,依法打擊生態領域刑事犯罪。持續探索將生態修復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結合,調動當事人參與生態修復補償積極性,并運用勞役代償、增殖放流等方式,拓展、豐富恢復性、補償性司法實踐方式。 立秋前后,霍童鎮文湖村牛頭山的“德潤園”生態修復示范基地,15畝紅楓林郁郁蔥蔥。涉林刑事案件當事人在林下忙著松土除草,兩天后,該當事人勞役代償公益服務120小時即將結束。 “2023年11月,蕉城區檢察院、區林業局、霍童鎮政府、霍童鎮文湖村委會聯合簽訂共建協議,將涉林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專項用于修復受損生態林業資源。今年上半年,分區域種植紅楓、銀杏、丹桂等樹種。下一步以紅楓種植區為中心進行建設,延伸利用好周邊水庫等資源,計劃三年內完成基地建設。”蕉城區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黃文婉告訴記者。 蕉城境內峰巒起伏、山陡谷深、溪河密布,水電資源豐富。憑借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蕉城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 守護耕地紅線,蕉城區檢察院做優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公益訴訟檢察,深入排查整治項目選址不合規、質量不達標、建后管護不到位、建設資金流失、“非農化”等問題,保障糧食安全。2023年,共督促復墾被非法改變用途和占用的基本農田37.06畝、耕地27.13畝。 陸海聯動 打好藍色海洋牌 “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灣闊似天湖”。在詩人郭沫若的心中,寧德蕉城三都澳的景色可以與天湖相媲美。 從三都鎮礁頭碼頭乘坐快艇,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行程,到達蕉城第一個海上社區————三都澳白基灣海上社區。漁排雖然漂在海上,踏上去卻如履平地。 5月28日,寧德市檢察院、蕉城區檢察院5G海上12309檢察服務中心在白基灣海上社區揭牌,并開展市、區兩級檢察長巡海接訪普法。隨后,檢察干警前往三都島回訪巡察海漂垃圾整治情況,發現整治成效明顯。 “漁民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該中心依托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實現遠程接訪、遠程調解、遠程監管等。”海上12309檢察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梁說。 海上12309檢察服務平臺如何與海洋保護工作深度融合?近年來,蕉城區檢察院把檢察工作融入寧德市委、蕉城區委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大局,以定期會商、監督巡海等方式助力“清海”行動攻堅任務順利完成。聚焦環三都澳海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海上生態環境保護及交通安全等問題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并開展公益訴訟監督。全鏈條保障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銅材料三大臨海產業集群,守護“寧德智造”。 數據顯示,近年來,蕉城區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督促相關行政執法部門追償海洋修復費用7.53億元,增殖放流魚苗2200萬尾、對蝦苗2500萬尾,推動清理近岸固體廢物、垃圾和海洋油污6000噸,修復岸線22.2公里,有力維護海洋生態平衡。 “海洋環境具有整體性、易變性和治理的復雜性,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有助于推動解決海洋治理難題。”黃清滿說,寧德市檢察機關積極打造“漁排上的檢察院”,因地制宜設置“1+4+N”(“1”是指寧德市檢察院,“4”是指蕉城、福安、福鼎、霞浦的“4”地基層檢察院,“N”是指漁民聚集地的沿海鄉鎮和海島)三級互聯互通的“海上12309”檢察服務平臺,全力打造“漁排上的檢察院”。 8月1日,寧德各海域結束為期3個月的伏季休漁期,開啟新一輪生產。只見一條條漁船整齊排列,伴隨著汽笛聲奔赴“藍色牧場”,千帆競發、場面壯觀。 賡續紅色血脈 打好紅色資源牌 蕉城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一九二七年就建立了黨組織,燃起了革命烈火,鄧子恢、葉飛、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留下戰斗足跡,涌現出了“無名英雄”蔡威、北大學子鄭長璋等一批蕉城籍革命先烈,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的誕生地………… 如何保護傳承紅色資源?以法治力量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是蕉城區檢察院近年來持續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 立足蕉城革命老區實際,蕉城區檢察院在全省率先探索設立“英雄烈士公益保護點”工作機制,先后在蔡威事跡展陳館、百丈巖戰斗展陳館掛牌設立“英雄烈士公益保護點”,綜合發揮檢察機關打擊、預防、監督、保護等職能作用,強化英雄烈士公益保護工作。與英烈紀念場館、文物保護、退役軍人事務管理等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機制,聯合開展英烈保護專題調研、法律宣傳和專項監督活動,強化英烈公益法律監督。 “幾年前,在公益訴訟辦案過程中,我們發現霍童烈士陵園周邊雜草叢生、垃圾堆積,破碎墓碑無人修復,陵園內存在曬稻谷等與紀念烈士無關的活動。鄭長璋烈士墓鄰接工地,烈士墓周圍缺少明確的指示及保護標示;往烈士墓的通路被荒草掩蓋阻礙通行。”黃文婉說。 經實地地察看走訪,蕉城區檢察院向蕉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其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維護,依法履行日常保護管理責任。 檢察建議發出后,被建議單位迅速組織人員對霍童烈士陵園、鄭長璋烈士墓等多處烈士紀念設施進行整改,烈士紀念設施所在鄉鎮也加強日常管理、巡邏。同時,多部門開展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專項檢查。現轄區內霍童烈士陵園、鄭長璋烈士陵園、飛鸞南山烈士陵園、顏阿蘭烈士墓等多處烈士紀念設施均已整改到位。 “保護紅色資源就是傳承紅色基因,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這項工作的腳步不會停歇。”黃文婉表示,放在更大的視野來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完全可以與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等相結合,與文化創意等產業相融合,促進經濟發展。 守護文化遺產 打好古色文旅牌 溪水潺潺從古來。千年前,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定居霍童,率領鄉眾“鑿龍腰、開霍地”,引水灌溉農田,造福一方,被后人譽為“中國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黃鞠灌溉工程至今發揮著農業灌溉、生活、供水、水利、加工等綜合功能。2017年,它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2019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黃鞠灌溉工程左岸琵琶洞渠常年失水干涸,失去灌溉功能,影響霍童溪沿岸農業生產生活。蕉城區檢察院經調卷核查、現場走訪、座談交流后,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立案程序。 今年3月,一場紀念先祖黃鞠遷徙開拓之功的“二月二”民俗文化節在鎮區火熱舉行,融入霍童古鎮千年傳統歷史文化,吸引了日均 4 萬人次的客流。 “文物的活力在于回歸社會、融入生活、服務人民。”黃文婉說,蕉城歷史文化悠久,已有千年歷史,擁有“佛”“道”“畬”“紅”等深厚文化底蘊,霍童線獅、畬族民歌、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支提寺、顏氏家訓館…………朱熹、陸游、文天祥、戚繼光等歷史名人在此留名。 怎樣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蕉城區檢察院近年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探索。 “火災一直是古城鎮和文物建筑最大的安全威脅。”黃文婉說,結合文物安防智慧管控平臺,蕉城區檢察院對洋中、虎貝、八都、霍童等多個鄉鎮的文物建筑存在電氣線路雜亂、缺少滅火器材等消防安全隱患問題,多次實地調查走訪并固定證據。對相關行政執法部門怠于履行轄區內歷史文化村鎮及文物保護監管職責問題依法開展行政公益訴訟立案,并以公開送達方式向各行政部門送達檢察建議。目前,已投入修繕補助資金238.53萬元。 為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蕉城區檢察院、區文體和旅游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共同簽訂《建立健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協作配合工作機制》,蕉城區檢察院、區消防救援大隊簽訂了《建立健全消防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監督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和系統推進,不斷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完善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治體系。”黃清滿說。 (本報記者 余凌云 通訊員 孫慧嬪)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