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要“出得去” 更要“管得住” ————連江縣檢察院打造“靖連安藍·海之矯”品牌建立涉海涉漁社矯監督新模式 作為海洋大縣,連江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漁業產值連續3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漁業從業人員眾多。近年來,連江縣檢察院聚焦涉海涉漁社矯對象難以外出從事海上生產問題,傾力打造“靖連安藍·海之矯”檢察品牌,出臺工作意見,創建數字檢察監督系統,建立監督新模式,共審批外出、經常性跨市縣活動100次,累計解決187個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的家庭生計問題,使社矯對象“出得去、管得住,收入多、矯正好”。相關機制做法獲最高檢肯定并推廣,在矯漁民監督團隊獲評“全省檢察機關優秀辦案團隊”。 聯合出臺工作意見 形成規范化監管模式 2021年起,針對日常監督中發現的從事海上漁業生產的社矯對象因無法出海務工產生因矯致貧的情況,連江縣檢察院深入摸排涉海涉漁社矯對象請假外出審批難、海上定點準時打卡難、無法從事海上生產等問題;積極牽頭縣法院、司法局座談調研,聯合出臺《規范在矯漁民外出、經常性跨市縣活動工作意見》,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建立“簡化審批、強化管理、優化監督”社區矯正監督工作模式。 綜合考慮海上作業變化多、隨機性強、開漁時間緊等因素,連江縣檢察院推動形成“外出審批+跨市縣活動審批”工作機制,特殊情形可先辦理臨時外出手續,返回時再辦理跨市縣活動審批;針對近海作業群體,只需簡單報備即可在近海區域生產作業。截至目前,該院已累計辦理近海作業報備103次、經常性跨市縣審批100次。 此外,該院聯合縣司法局建立海上作業日報告制度,通過“在矯通”、衛星定位、衛星電話等方式報告位置信息,并設置容錯機制,外出過程中因天氣突變和臨時變更航程等客觀因素,需要臨時更改活動區域、延長外出時限的,允許采用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提出新申請,靈活將漁船作為“指定報告地點”。 運用數字檢察系統 構建精準化監督體系 為構建精準化監督體系,連江縣檢察院優化數字檢察,賦能檢察監督新路徑。 該院綜合縣社區矯正管理局、海洋與漁業局等單位數據建立社矯人員信息庫和海上船舶信息庫,創建具有連江特色的“海之矯”數字檢察監督系統,系統內置船舶定位、信息互聯、區域預警、軌跡溯源等功能模塊,通過“看住船”實現“盯緊人”,推動社區矯正海上監管由“線下治理”到“云上監管”轉變。 依托“海之矯”數字檢察監督系統,連江縣檢察院積極開展專項監督,抓取核實位置信息,準確率達100%。同時,該院追溯2021年以來審批出海的170多人次社矯人員歷史軌跡,發現10人次違反監督管理規定,遂督促縣社區矯正管理局依法處置。 此外,該院還通過“海之矯”數字檢察監督系統核查縣社區矯正管理局履職情況,發現履職不規范、監管機制不健全、矯正方案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制發日常監管不當糾正違法通知書10份,推動縣社區矯正管理局完善涉海涉漁社矯人員監管機制。 拓展監督工作格局 實現多元化成效提升 為助推檢察監督工作提質增效,連江縣檢察院還積極拓展監督工作格局。 該院在沿海鄉鎮設立涉海涉漁檢察聯絡點6處,開展好釋法說理、解答法律咨詢、回復意見結論、法律宣傳等工作,進一步預防和減少涉海涉漁社矯人員再犯罪。檢察官經常性帶案下鄉,調查核實社矯對象外出必要性、社會危險性、家庭經濟現狀等情況,幫扶解決各類難題。同時,多方協調,促成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與社矯對象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保、出具證明,規范社矯對象外出審批材料。 該院通過邀請同船船長、船員加入矯正小組、出席矯正小組會議、匯報日常表現、參與制定矯正方案等方式提升矯正效果。如今,社矯對象不僅自發學習法律知識,返航在岸期間也欣然參加各類志愿活動,已有22名涉海涉漁社區矯正人員加入“海之矯”公益服務團隊,參與防溺水巡防、休漁期法治宣傳、清理海漂垃圾等公益活動7場,推動社矯群體再社會化。 為擴大特色品牌影響,該院深挖“海之矯”品牌檢護民生、為民司法的文化內涵,與省市院及縣司法局共同拍攝全省首部涉海涉漁社區矯正監督微電影《出海》,講述幫助社矯對象解決出海謀生問題的真實案例,傳達人性化監管的司法溫情,獲最高檢轉發。相關工作獲《檢察日報》、最高檢公眾號等省級以上媒體報道12次,“織一張有檢察溫度的‘漁網’”獲評福州市檢察機關一院一品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林珊 通訊員 曾華武 柯章偉)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