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0月24日訊 龍巖市永定區是土樓故里,蘊藏著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近年來,永定法院坎市法庭厚植客家“以和為貴”調解理念,深化“一村(居)一法官”工作機制,凝聚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資源,構建多層次的解紛路徑,作好農村基層治理大文章,實現“法治力量沉下去,走訪調查止紛爭”。 “法庭+派出所” 做好矛盾糾紛“減法” “一直談不攏,我已經做好去法院起訴的準備了。沒想到民警聯系了坎市法庭,法官直接到所里就解決問題。”遇上糾紛,大多數群眾第一反應便是報警,坎市鎮居民盧大叔也是如此。 前不久,由于永定某公司私自使用盧大叔堆放在田里的沙用于填埋公路,雙方為此發生沖突,盧大叔多次阻撓施工,鬧進了派出所。 “公司一直在推脫,說要請示后再談賠償,到時工程結束一走了之怎么辦?”在派出所的調解室,雙方互不相讓。 由于該起警情源于民事糾紛,派出所無權處置,于是值班民警邀請坎市法庭派員聯合調解。隨后,江曉冬法官到場和民警共同對當事人開展“背靠背”調解,并給雙方專業的解紛方案。當天,盧大叔便和對方達成協議,公司也兌現賠償款,矛盾圓滿解決。 這樣的聯動解紛,得益于坎市法庭與轄區派出所建立“庭所銜接”聯動共建機制。通過該機制,雙方實現了調解“接力”,切實做好群眾矛盾糾紛“減法”。今年來,共開展綜合分析研判7次,預防矛盾升級案件3起,聯合化解民事糾紛10余起。 “法庭+網格員” 做優司法服務“乘法” “我的左腳腳腕都摔骨裂了,他們一分錢沒賠!” “并不是我們不想賠,是你要的太多了,我們賠不起。”2023年8月,受傷的邱某在裝燈籠時從梯子上意外摔倒。為什么他要去裝燈籠?因為某施工隊因施工需要,在拆除舊導線過程中,將邱某店鋪門口的燈籠臨時拆下,但他們在施工完成后未將燈籠裝回。邱某認為,正是他們的施工行為、以及未做好工作收尾,沒能及時把拆下的燈籠裝回,導致了他的受傷。 村居網格員多次組織雙方進行調解,但因賠償數額差距較大,以致一直無法達成協議。邱某甚至情緒激動,揚言要采取報復行動。于是,村居網格員主動聯系坎市法庭,邀請村居法官前來幫忙化解該起糾紛。 “受傷和施工隊行為在因果關系上有強?個人疏忽該占多少責任比例?”村居法官江曉冬根據前期調查情況,從損害發生原因、過錯責任、訴訟周期等多角度向雙方釋法說理,從專業角度提供解紛指導,同時協同網格員從情理角度進行勸說。經過一個上午耐心調解,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施工隊承諾一周內將給付邱某賠償款。 簽訂調解協議后,村居法官又指導雙方當事人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賦予調解協議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防止雙方出現“事后不認賬”的尷尬局面。 記者了解到,為將法治的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末端,坎市法庭制定了“一村一法官包點工作方案”,安排包點法官及法官助理主動加強與街道鄉鎮(村)、網格員的溝通聯系,為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供解決方案,同時充分發揮基層網格員人熟地熟、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積極探索“法庭+網格”工作模式,以“網格+送達”提高送達成功率,有效縮短送達時間;以“網格+調解”注入多元解紛新力量,推動矛盾糾紛和問題隱患在網格中化解。 “法庭+法律明白人” 做實源頭預防“除法” “聽說村居法官來了,幫我評評理,我幫鄰村的粉刷外墻,外墻粉刷完了,現在還剩幾千塊的工錢也不結算給我......”。2023年11月,小王情緒激動地向進村排查社情民意的坎市法庭村居法官羅玉婷訴說。 羅玉婷立即向村書記了解情況,原來村里正在進行人居環境裸房整治,這是一項政府惠民工程,由政府補貼一部分,村民出資一部分,共同推進人居環境裸房整治。現在政府補助已經發放到位,但是村民出資這部分有些村民沒有交。 深入了解情況后,羅玉婷立即邀請村主干及當地人民調解員,到村委會組織雙方進行調解。經過半天時間的耐心勸導,雙方對村居法官及人民調解員的積極主動、耐心細致的工作心悅誠服,最終村民當場將工錢付給了小王。 “感謝法官,我們村里這樣子的糾紛還有20-30件左右,通過今天你們對具體案件的分析,我們受益很多,學習了相關的法律知識和調解技巧,有這個案件做示范,我們下一步就能夠做好其他村民的工作,避免更多糾紛產生。”村書記握著村居法官的手高興地說。 人民法庭被群眾稱為“家門口的法院”,承擔著矛盾糾紛化解,保障基層社會治理穩定的重要職能。近年來,坎市法庭通過開展巡回審判、巡回法治宣傳、巡回調解、巡回家訪,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糾紛案件,帶著國徽及當事人訴訟地位牌進村入戶開展示范調解、巡回審判,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切實將司法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本報記者 邱玉香 通訊員 郭華珍)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