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如流,把古今匯聚在一條河流中。我雖不能在那段時光里見過先賢游樸的母親一道忙碌的背影,但在黃柏村這一古今時光同處的空間里,我依然能嗅到那股芬香千秋的萱草味。 來的是一股風,這股風走過黃柏村金秋之野,繞過村頭的兩株紅豆杉,從我耳鬢吹過,風來古意,呼呼中便是詩句。我把吟秋的詩行留給金黃的稻田,把思鄉的詩詠賦給炊煙,我獨選了兩首,作為我今天參行黃柏村的心香,燃在心頭,敬拜在心間。一首是唐朝孟郊《游子詩》:“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另一首是王冕的《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 古代游子外出時會在北堂種上萱草,在家的母親看到萱草花開就能減輕思念之情,鄰居們看到北堂種萱草,也就知道這家有老母親需要照顧。我不知道當年游樸外出求學時是否在北堂種滿了萱草。但是我想游樸一定心植著這一叢叢萱草,因為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一誦一詠中,在黃柏村頂禮這位先賢游樸的同時,也膜拜他的母親————陳氏。自古英才、賢才、圣才,仿佛盡出自慈母的養育教化之中,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歐母畫荻等等。游樸成長成才,如同這些圣賢,一樣是在慈母艱辛的培育下從大山深處走出。 “游樸,明嘉靖五年(1526)九月初一生,隆慶元年(1567)考中舉人,萬歷二年(1574)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歷官八任,仕終湖廣布政司右參政。因為官廉潔愛民,辦理冤獄不滯成案,史稱‘三立法曹無一冤案’。”這段文字,就是一個定論,從定論返回歷史的出發站黃柏村,才知道游樸的優異,才知道其母的艱辛。 游氏家族于柘榮縣上黃柏村肇基,游樸就出生在上黃柏村,他年少時父母感覺下黃柏村地理條件及發展態勢更好,就舉家遷到下黃柏。可是游樸十五歲那年他的父親就過世了,孤兒寡母,家道開始衰弱。游樸的母親撐起這個家的艱辛可以想象,更難得的是沒有讓游樸中斷學業,對他嚴督促學,自己勤儉持家,省吃儉用,送他到福鼎、福州拜師求學。若沒有這樣的母親,天資再聰慧的游樸,也可能會被埋沒在山里。在《游樸詩文集》序中有一段描述“他有一位堅強的母親,‘時樸未成童,而弟妹俱髫齒,四顧煢煢,母日夜撫諸孤而哭,且哭且治絲,織作窮歲年,不少休手,自松薪繼明,杼軸軋軋聲與晨雞恒相接也。外募田工,督稽纖悉無遺情。內課兒讀書,令就學會成,曰‘此而父舊游,往嗣爾業’貸資而遣之,不以貧廢。”雖文字不多,但足見游樸母親的秉性。我不用收集太多游母的故事,這段歷史的記載,足以品嘗游母的淚水苦澀,日子艱難。 先賢游樸,在母愛的堅強慈航里成長、遠行,在自己的榮耀中樹起豐碑。我讀著碑上的大字,則尋味著萱草的芳香。在我眼里所有有關游樸的字眼,都是萱草的花開,所有的光耀都是萱草含露的閃光,所有的贊詞都是詠誦萱草的詩行。 當我滿心植遍萱草,看黃柏山設筆架,巨石印章,池塘如硯,遠峰出毫,仿佛是為村中那口被譽為寒泉冽井的“黃柏井”而設。看村莊幽巷古道,磨石幽光,屋舍大宅,裊裊炊煙,莊嚴宗祠。仿佛都是那口井養育而出的代代生息之居。黃柏村可以少了幾畝地,也可以少了幾座山,但這口“黃柏井”萬萬不可或缺。我也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但有關這口井的記述,一定要抄入此中。“自北宋初年,游氏遷居時,即掘此井。井老故事多,村里人喜歡說她的故事,說是游樸出生那年,這井水特別清亮,還能看見井中的月亮玉兔歡跳。井把一個個故事記下,又讓一家家一擔擔挑回,煮出各家的味兒來。游氏后人說:“祖先在造井時,壁立松木,再以燧石沙礫和陳木炭,一層一圈,層層過慮,于是清澈可鑒、清冽見底,終年泉涌不息,夏涼冬暖。”有人則挑水煮詩:“何須玉檻與銀床,井冽寒泉自可嘗;百室晨光充鑿飲,一泓冬夏別溫涼;應疑砂積同勾漏,莫學龜窺類子陽;最是綆修宜汲古,王明受福玩占詳。”有的人說:“黃柏井”的井水就是游氏的基因,清澈見性,所以游樸斷案無一冤案,所以黃柏人愛憎分明。 我也大口喝了“黃柏井”的清流,清涼走心,故事走心,我的感悟則流出心坎,這是黃柏村的慈母乳汁,黃柏村萱草的源頭活水。 井字,南北通經;井,東西通絡;故背井離鄉,就能四通八達;故古今之脈就能匯聚一眼。我從這口井走出,走過村中小巷,走過田間阡陌,走過明代時為游樸立起的牌坊,走過游氏宗祠的門樓,走過游樸的讀書舍,讀書洞,還走過,走過…………腳不斷地向前走著,思緒四處飛翔。 “黃柏井”,游氏慈愛化泉。 喝“黃柏井”井水的游樸母親,寒泉鍛骨,冽水濯志,清心明志,毅力堅強,以一個纖弱身軀擔負一家的重責,讓游樸登科取士。這就和“黃柏井”的井水一般,流水無聲,慈愛不言。 一口井,一位母親,一叢堂前的萱草。村莊繁榮了,井會不會因不用而被廢棄了;孩子榮耀了,母親會不會被忘卻;通訊發達了,堂前的萱草會不會因此不再栽種。黃柏村不會,因為文化根脈都在深耕,雖然說我沒見到柘榮萱草堂的文化,沒見到祭祀游母的殿堂,但我想總有一天會見到村中舍邊的萱草,芳香千秋。 (陳巧珠)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