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繞上彎彎曲曲的山道,山頂便是南灣。 一路皆是景。在明艷的秋陽照耀下,時不時搖來一片金黃,給人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車越繞,就越看得清金黃的模樣。他人告之,那就是南灣的千畝梯田。車在村口的廊橋邊停下,一眾人迎了過來,最顯眼的當屬穿紅衣的姑娘。但吸引我的并不是她的紅衣,而是她扎著烏黑的辮子。況且紅衣姑娘長得十分標致,不禁讓人多看兩眼。 南灣,它和抗戰時期因大生產運動聞名的南泥灣一字之差。相比之下,南灣還只是簡約地表述村莊的方位與地貌,而中間多個“泥”字,則有接地氣見精神的內蘊。沒料到的是,紅衣姑娘補上了“泥”字,而且補得極其漂亮。 秋天的色彩涇渭分明,半是青綠,半是金黃。青綠的是綠樹掩映的民居,金黃的是稻香四溢的稻田。紅衣姑娘招呼大家去往稻田,滿眼金黃的色彩是農家的至愛、是生活的至尊。一株株稻子垂著沉甸甸的稻穗,紅衣姑娘說,前些日子秋雨綿綿,你們一來天晴了,打算一兩天組織農人收割。望著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稻浪,心中泛起秋收的喜悅。環顧間,我在稻田間看到插著許多木牌,上書“認領牌”及“我在屏南有畝田”認領人員編號、畝數、時間和地點等。這是一種由此推廣的新型助農模式,它讓大批荒蕪的田地重新種上莊稼。他人給我看手機上的消息:2022年5月18日上午,在村民喊秧聲中,由屏南縣委、縣政府主辦的“糧食安全,我來種田————‘我在屏南有畝田’第一屆插秧節”正式啟幕。由此我知道了那場活動的主會場設在南灣,而設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紅衣姑娘是這個項目的踐行者和合作人。 在稻田里的交談中,紅衣姑娘道出她那“新農人”的故事。這位“90”后的姑娘,姓邱名桂敏,大學畢業后在繁華的城市打拼且小有成就。但天性中抹不去的鄉村情結,讓她魂牽夢縈著鄉村。四年前,邱桂敏從廈門回到屏南,催促她回來的原因是有一個田園夢。那時,有人向她推薦了南灣,說這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經規劃了一個千畝梯田項目,進展才一半因農人棄農進城打工,項目半途而廢。邱姑娘立馬有了興趣,翻山越嶺來到位于屏城鄉西南方的南灣。這里和她老家玉洋一樣,山水青綠、村落古樸,農家親和,習俗淳樸。田間走走,她看到幾近拋荒的千畝梯田;村里瞧瞧,她遇到的不是老人便是兒童。在村莊和梯田之間徘徊,邱桂敏看到一個廢棄的酒壇,聯想到父親有著一手釀造黃酒和制作麥芽糖的好手藝,制作的產品供不應求。而酒和糖的原料是糯米,海拔1000米的南灣正是種植糯米的理想地。同時,她還想到拓展糯米產品、開發米糊系列等。邱桂敏做出了一個在后悔與不后悔之間糾結的決定,在南灣開荒復耕。為此她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白曉洋。 雨蓑煙笠事春耕。邱桂敏通過自己的一糯千金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在南灣村流轉了200多畝的荒地,沉下心來當一個新農人。她虛心向專家請教種糧技術,耐心動員村民返鄉種田。她如數家珍地講述農田的一年四季,劈草、整畦、引水、做田埂、選種、育秧、插秧、收割、曬谷、碾米的故事………… 望著剛插下去的嫩綠秧苗,邱桂敏眼前呈現出一幅鄉村的美妙畫卷:耕讀傳家,提振鄉村的興旺;修身養性,繁衍生命的延綿。春去秋來,邱姑娘迎來了屬于她的第一場秋收。問及收成,她答種了個“寂寞”。成本高于平均水平,畝產卻低于事先計劃。稻谷出自南灣卻在市場找不著北,只得在親戚朋友間“刷臉”賣貨。人算不如天算,邱姑娘沮喪著,望著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梯田,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她知道,如果連她也知難而退,這田恐怕就真的沒人種了。 天無絕人之路,邱桂敏迎來改變命運的突破口。為保證糧食安全,屏南縣委縣政府開啟了“黨員干部認領一畝田”的活動,以全縣的復墾地為主要認領對象,一畝地認領費2500元,產出的稻米歸認領者所有。2022年開春,市民、企業、社會團體、公益機構以及黨員干部紛紛認領,南灣的稻田一下子成了搶手的香餑餑,也就是說,還沒開始插秧,邱姑娘復墾的300多畝稻田已經插滿認領的牌子。接著,省水稻專家來了,不僅從技術上給予支持,手把手指導她管理農田,而且還為她提供富含花青素的紅米、黑米等優質高產品種以及各種新研發的物理、生物防蟲器具。她的父母和妹妹也參與進來了,并與當地農民有了更好更深的溝通。村民也主動來了,大家知道,這兩年邱桂敏姐妹倆貼錢種田,都感激地說:有你們的堅持,南灣才看得到希望。 稻子豐收了,雖然僅是微利,但不至于貼錢了。稻田喚起了邱桂敏的藝術靈感,一座村莊山中藏,風吹稻花香南灣。她從“田”做起,去打造一個田園綜合體,自費發起田園音樂節,舉辦南灣村農耕文化節,引得一撥撥游客前來觀賞“陂田數畝伴新朝,淺潤平疇翠色嬌”的景色,并在稻田體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人生經歷。而摸田螺、抓泥鰍的樂趣,更是讓大小朋友童心大開。她還請人拍攝了紀錄片《在田間》,記錄下一個新農人的鄉村經歷…………邱桂敏挑起并帶動的“稻田文創”,和秧苗一起在南灣生根發芽抽穗成熟,撂荒的土地重新煥發出生機,沉寂的小山村又充滿了煙火氣。 當我們走進南灣村,金色的梯田就像明艷的油畫,不僅有很多村民回鄉務農,而且還有陸續到來的“新村民”入住南灣,開民宿、書屋、畫室等。“我在屏南有畝田”漸為人知。而邱桂敏則通過“農戶+合作社+互聯網+文創品牌”的模式,重組農產品供應鏈,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打造“我在屏南有畝田————白曉洋”優質生態大米品牌,帶動當地農民依靠科技勤勞致富。 南灣的蝶變,得到老百姓和當地政府的贊許。邱桂敏深有感觸地說,鄉村實踐的關鍵詞是創業,她在南灣這片土地上創造、創業,在改變鄉村的同時也改變自己。心里有泥,腳下有土,這個鄉村夢就踏踏實實了。 在南與灣之間,邱桂敏加了一個既顯精彩又見精神的“泥”字。 (繆華)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