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薅羊毛”背后的“不法商機” ————福州市檢察機關“檢察護企”斬斷網絡交易黑手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8日訊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電商活動已經火熱開啟,各種預售、滿減、紅包“鋪天蓋地”,讓人眼花繚亂。近日,福州市檢察機關結合“檢察護企·閩都行” 專項行動,迅速查找履職切入點,著力維護網絡空間正常交易秩序,并挑選總結了幾個典型案例———— 買賣個人信息搞“刷單詐騙” 近幾年,從線下門店轉型線上的李先生嘗到了網絡經濟帶來的甜頭。為繼續擴大業務,李先生與某廣告公司簽訂合同,約定以完成廣告點擊的用戶量計算推廣費。 為降低運營成本,該廣告公司通過非法渠道購買刷流量設備,通過模擬真人登錄地址、機型和操作行為,批量開展廣告點擊作業。廣告點擊量是上去了,但李先生網店的客流量并未明顯提升,這讓李先生很困惑。 2023年8月,李先生網店的技術人員發現多條廣告流量畸高,但用戶的閱讀時長卻為零。李先生懷疑被騙,遂向公安機關報案。 網絡營銷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觸達潛在客戶。也正是因為網絡空間是虛擬的,讓廣告推廣公司在數據上打起了歪主意。“推廣費花出去了,商品卻沒得到推廣,這對于電商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損失。”鼓樓區人民檢察院林汀檢察官告訴記者。該院在引導偵查的過程中,充分比對了后臺點擊數據IP地址、對應賬號信息和正常廣告的點擊間隔,結合相關通聯記錄,確認了廣告公司的“刷單行為”。承辦人員繼續順藤摸瓜,發現該廣告公司用于廣告點擊填錄的個人信息系非法購買,數量多達3萬余條。 目前,騙取的27萬元廣告推廣費已被全部追回。2024年5月,廣告公司主要負責人林某等6人,被以合同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兩個月至六個月不等。 注冊新人賬號搞“返利套現” “本來想利用平臺返利規則,掙點零花錢,沒想到‘姿勢’不對,構成犯罪!”近日,剛落網的邵某提到自己購買手機號信息套取新人返利一事,后悔不已。 事情要從2021年說起。某日,邵某在瀏覽某購物平臺時,界面跳出了“邀請新人注冊贏好禮”的鏈接。邵某隨即將鏈接分享至同學群,當日便有兩名同學點開鏈接,在該購物平臺注冊了賬號,邵某因此得到了兩筆隨機返利。 “如果新人一個接一個,那么返現就能一筆接一筆。”帶著這樣的“致富經”,邵某通過網絡搜索加入了“京東拉新VIP群”“薅羊毛B76群”等微信群。幾名自稱在通信運營商工作的人員每天在群內定時推送實名注冊的手機號碼,邵某在群里參與“搶號”后,“放號”人員便會提供相應驗證碼給邵某。邵某便利用這些手機號碼及驗證碼信息注冊淘寶、京東、京喜等網絡平臺賬號,成功獲取返利。直至案發,邵某一共使用2.2萬個手機號碼及驗證碼信息,套取新人返利7.8萬余元。 “驗證碼是用于身份核驗的安全憑證,一旦泄露,可能會導致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進行網上操作。輕則冒名注冊登錄,重則進行交易支付,我們要防止個人信息數據成為開啟網絡犯罪的密鑰。”連江縣人民檢察院承辦檢察官林志表示。在該院的推動下,縣工信局、住建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單位主動走訪、約談相關通信運營商、房產中介70余家,要求商戶簽訂《個人信息保護承諾書》,嚴格規范行業內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精挑網購客戶搞“監守自盜” 近年來,黃金珠寶等貴金屬也在網絡交易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平平無奇的黃金珠寶失竊案,竟也與個人信息有關? 福州市晉安區某快遞公司在多次收到同一快遞站點的客戶反饋快遞缺件后,立即開展了排查。”快遞公司安全員告訴記者:“我們發現,這些快遞件到達晉安區某社區倉庫后,當值的倉庫管理員均為陳某。我們懷疑是內鬼,就報警了。” 案件很快偵破,倉庫管理員陳某利用工作便利了解到寄件人身份、包裹內物品種類以及是否保價等信息,先后8次私自拆開寄件人委托寄送的包裹,竊取黃金吊墜、鉆石項鏈等物品,總共價值70388元。較大額度的快遞件丟失,保險公司一般賠償60%-70%。現實中,賣家為了不影響網店信譽,通常是默默承擔了買家剩余損失。晉安區人民檢察院承辦檢察官邱曉紅表示:“本該是犯罪嫌疑人承擔的責任,結果卻讓賣家吃了‘啞巴虧’。” (本報記者 林珊 通訊員 黃靜如)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