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已經產生了作為蜀文化源頭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被后世喻為“寶墩文化”沃土的成都,是蜀地先民棲息之地。公元前347年,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于此。據《華陽國志》記載,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規劃,遂取地名為成都。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01年),秦國大夫張儀開始修筑都城,卻屢筑屢垮,第一次筑城,只筑成了東邊城墻。第二次筑城筑立西城。西城范圍較小,故稱為小城。古人“小”“少”通用,于是稱之為“少城”。 公元224年之后,成都逐漸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口岸,文人墨客將之譽為“錦官城”。譬如,杜甫《春夜喜雨》有“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公元881年,唐僖宗駕幸成都,自此以成都為中心的“劍南西川道”因富庶名聞華夏,由是少城人丁興旺,商賈如織。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平定準噶爾之亂后,年羹堯在少城基礎上修筑了滿城,專供滿蒙八旗官兵駐扎。其官衙就設在如今的金河賓館一帶,斯衙門形如蜈蚣,府衙以長順街為脊,42條胡同依次分布在長順街的兩端,有寬、窄、井巷子3條。 辛亥革命以后,滿清沒落,舊規成廢紙,自由出入的百姓、商販絡繹不絕,形成了達官顯貴、販夫走卒同住滿城的奇特景象。這時的寬巷子稱為興仁胡同,窄巷子稱為太平胡同,井巷子叫作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 井巷子的名字,和它的歷史淵源有關。它的第一個名字如意胡同,是在少城時代取名的;該胡同巷北一家明德坊,因聲名鵲起,故當地人將其易名為明德胡同。 達官貴人和富庶市民,在此地分別建立公館和民宅。如于右任、劉文輝等人先后在此定居,后來連蔣介石亦旅居過此地。因名人雅集,這里便有了“名人小院”之雅稱,3條街巷古老建筑,歷經千年朝代更替均得到保護續存。 民國初年,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街坊一律改稱為“巷子”,而“寬窄井”3字的由來也頗有來歷,民國四十七年,被派到這里的一支測量隊,開始丈量地盤。測量員隨手在測量圖紙上,把寬的胡同在紙上標注了“寬”字,另一條窄點的胡同,標了個“窄”字,而那條井字形的胡同,便標了個“井”字。測量圖紙上報官方以后,也就有了如今的“寬窄巷”的巷名了。 新中國成立后,這一片房子分配給了附近的國營單位用來安置職工,文革時又對房屋進行了重新分配。20世紀80年代,寬窄巷被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1世紀初,寬窄巷被列入城市保護規劃,隨著成都市寬窄巷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建設部門在“老成都,真建筑”基礎的原則上,建設了集旅游、休閑、商業于一體,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商業步行街,打造了一個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從此,寬窄巷如美人撩起驚世駭俗的面紗,而受世人廣為青昧和推崇。 時至2022年,寬窄巷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商賈云集,車水馬龍。 步入寬巷子,處處可覓老成都的古跡,熙熙攘攘的巷子仿佛再現往日的繁華。清末民初的灰瓦白墻,覆蓋著些許青苔和風雨侵蝕的痕跡,偶爾還能發現一些西洋風格建筑。老成都的風土人情,借助文保建筑落地重生,老成都的民俗民風和地域文化得到了很好傳承和弘揚。 窄巷子,則偏重于商業風格。如果說寬巷子是一位衣袂翩翩的舊時書生,那么窄巷子則更像一位愛彈吉他的當代文青。高雅的餐廳、新潮的酒吧和咖啡廳、文藝的商店,多多少少摻雜著“小資”的元素。這里,偶爾還能見到成都獨具特色的工藝小攤,物品小巧精致,讓人愛不釋手。 而井巷子,則頗具時代感。改造后的井巷子優化了排布,剩下半邊街的另一面,修建了一道500米長的歷代文化墻,和同樣500米長的民俗留影墻,吸引了許多旅客前來合影、打卡。在這個開放、多元、包容的消費空間,萌發了城市新生的活力,體現了市民充沛的激情。 如今的寬窄巷,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先后獲得全國示范步行街、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四川省歷史文化名街、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稱號。導航地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自駕、公交抵達都非常便利。 寬窄巷,是老成都的“孤本”,更是新成都的“名片”。寬窄巷極具文藝氣息又隱含哲學蘊涵:方寸之間、寬窄自如。這里熱鬧的川劇表演、民間藝術展示、茶藝表演等活動不斷推陳出新,來者即是客,來了需盡興。 寬窄巷在當下儼然成為成都的特色名片。偶爾在外地城市的街區、匾牌,看到“寬窄”二字,即能夠聯想到成都。寬窄巷留下了成都城市文明的根絡,充滿了芙蓉城“春色撩人”的文藝氣息。 探尋寬窄巷,追憶古今情。若有幸能在此地與你邂逅,讀青磚黛瓦、文化藝術、人間煙火…………真的能讓你仿佛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綠楊陰里白沙堤”的幻覺,置身這種審美的意境,人生之快意,夫復何求?! (王振秋)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