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法而行 行而不輟 ————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寧德擔當”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19日訊 從溫飽有余到全面小康,從要素稀缺到產業集聚,從“寧人好訟”到“息訟寧人”…………近年來,寧德始終大力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把法治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寧德的探索,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值得總結。在第四屆東南法治論壇召開之際,記者走進這座濱海之城,探索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寧德擔當”,感受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的“寧德作為”。 傳承“四下基層” 踐行法治為民宗旨 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大力倡導并躬身力行領導干部“四下基層”————“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 三十多年來,寧德廣大領導干部長期堅持并不斷發揚光大“四下基層”,不斷尋思路、謀發展,深化精細服務、良善法治等舉措,讓這一發源于寧德的重要制度,彰顯出巨大時代價值和強大生命力。 今年8月,當闊別父母27年的小玲(化名)與親人重新相聚,一起歷時10年的信訪積案得以圓滿化解。 1997年,陳某金迫于生計困難,將年僅一歲的小玲交給鄭某撫養。此后鄭某輾轉多地,雙方失去聯系,懷疑女兒被拐的陳某金遂于2015年4月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向相關部門信訪。 10年來,寧德市、縣兩級公安機關針對陳某金反映問題多次接待并作出批示,在了解陳某金身患疾病、生活困難后,先后為其申請了國家司法救助金32萬元。同時,專案組民警窮盡偵查手段,竭盡全力核查,終于在今年8月找到小玲下落。 離散27年的家庭重新團圓一幕,正是寧德市踐行“四下基層”,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寧德市堅持全過程推進“信訪接待下基層”,先后出臺《關于深化落實“四下基層”制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推動“四下基層”走深走實的意見》,在全面構建領導干部“公開接訪、帶案下訪、入戶走訪、線上隨訪”“四訪”工作格局的基礎上,把制度建設的著力點進一步放在打通訪前、訪中、訪后“堵點”上,形成了領導干部下訪事項“訪前準備、訪中會商、訪后督辦”全過程推動的工作閉環,確保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力有效解決。 “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目標任務就是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理、依法推進。”寧德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聚焦信訪工作法治化,寧德市委政法委率先在全省成立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化解工作專班,研究出臺《寧德市涉法涉訴信訪法治化辦理暫行規定》,通過對涉法涉訴信訪法治化辦理工作的責任體系、工作路徑、違法處置等進行頂層設計,以及專班推動、包案化解、調研督導、案件評查、專員督察等措施,將法治化貫穿于預防、受理、辦理、追責、查處的每一個環節,形成具有寧德特色的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法治化“寧聚力”工作體系和特色品牌。相關經驗做法被《民主與法制時報》《福建政法調研》、人民網、中國長安網、學習強國等報刊媒體刊發推介。 “信”載群眾訴求,“訪”守法律底線。寧德法院針對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反映的涉訴信訪問題,堅持“來信必批,有信必復”,完善了領導干部包案接訪、院領導接訪日、中層領導輪流值班接訪等制度,拓寬訴求反映渠道;寧德公安嚴把初信初訪30日化解“黃金期”,制定《寧德市公安機關初信初訪事項辦理暫行規定》并創新“四個一周”工作機制,推動信訪總量、初信初訪、重復信訪、越級信訪量同比下降;寧德市信訪局通過精準受理流程、提速辦理過程、提升復查復核質效,把查清事實、明確責任、化解矛盾貫穿信訪事項“三級辦理”全過程,有效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化解群眾信訪問題………… 廣大黨員干部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及時有效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讓“一線工作法”賦予了“四下基層”新的時代內涵。 打造“山海楓橋” 以法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從霞浦縣溪南鎮西安碼頭乘快艇出發,在開闊繁忙的航道行駛約20分鐘,一座蔚為壯觀的“海上社區”便映入眼簾。海面上機聲隆隆,船來船往;碧波上網箱成片,魚兒暢游;漁民們耕海牧魚,踏浪而歌,共同演繹了一曲漁舟唱晚的喜樂詩歌。 寧德依山面海,坐擁三都澳、沙埕港等優良港灣,海域面積達4.45萬平方公里。高峰時期,全市從事海上養殖及關聯產業人員有近60萬人,爭搶養殖海域、船只意外碰撞、拖欠漁民工資等矛盾糾紛易發多發。 如何以法治之力夯實海上治理?寧德市聚焦區位特點和發展實際,以全國首個“海上110”警務區為起點,歷經萌芽探索、持續推進、融合提升和深度發展“四個階段”,逐步在沿海縣(市、區)創造出一套“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的新機制,形成了“矛盾糾紛不出海、聯動化解在源頭”的閩東特色“海上楓橋”經驗。霞浦溪南,就是寧德推進陸海共治、多元融治的典范。 借助我省首個建制式海上社區————七星海上社區這個陣地,霞浦縣因地制宜建成“海上綜治中心”,并精心研發“海上社區智慧綜治平臺”,精確掌握轄區“人、海、船、排、事”等全要素信息。同時,將“1+6+N”法治服務矩陣延伸至海上,綜合運用多種社會力量,在海上社區開展多元解紛、群眾服務、海上執法等工作。 從“海上浮城”到“海上社區”,霞浦展現出了富民和美、良法善治的新風貌。2023年,溪南鎮“化解海上養殖糾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經驗典型。 海上有海上的做法,陸上有陸上的特色。 在福安,僅需短短2分鐘,群眾就可通過“快處快賠121”平臺,迅速完成輕微交通事故在線快處。 這項發端于福安,拓展于寧德,并在全省推廣應用的創新機制,通過簡單的“一次關注、兩步操作、一鍵理賠”,將原本3個工作日的案件辦理、調解和理賠流程縮短到最快30分鐘,形成“掌上快處、馬上快賠、一次不跑、矛盾減少”的新時代社會治理“路上楓橋”特色經驗,并入選福建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 自2021年全市建成輕微道路交通事故“快處快賠121”服務中心以來,該機制已累計完成遠程自助處理簡易道路交通事故68906起,占交通事故處理總數61%,交通事故出警數下降約30%。今年6月1日,公安部交管局研發的交通事故“視頻快處”系統全面上線,寧德在原有的“快處快賠121”處理模式基礎上提檔升級為“視頻快處”處理模式。 基層之治重在尺寸之功。多年來,寧德市立足閩東山海一體特色,把“楓橋經驗”作為推動“平安寧德”邁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符合區域特色的“山海楓橋”發展之路。縱觀全市,蕉城普惠金融糾紛調處中心、“老兵調解室”,柘榮“草根和事佬”、“商企楓橋”,霞浦“信訪評理超市”,古田“晨巡晚議”、“園區楓橋”,壽寧“山里楓橋”等做法,都實實在在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一線,推動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煥發勃勃生機。 做優“寧德服務” 以法治護航高質量發展 11月7日,2024世界儲能大會在寧德開幕,“寧德智造”再次閃耀臺前。 實力出圈的背后,是寧德市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創造了向“新”而優的一流營商環境。 近年來,寧德市先后引進一批“金娃娃”,培育形成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4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地標,成為世界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和不銹鋼新材料生產基地。 以“寧德服務”厚植產業發展“沃土”。2021年,寧德市委政法委、市法學會率先在省內開展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試點,市、縣兩級法學會建立10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委員會,聘任約170名權威專家學者、實務業務骨干、信訪調解能手為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圍繞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防控、重大矛盾糾紛調處、重大信訪積案化解提供法律咨詢意見,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發力,護航全市四大主導產業及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 以“寧德溫度”刷新產業發展“速度”。寧德市委政法委聯合多部門在中國(寧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設立寧德市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協同中心,開通司法服務企業線上直通平臺,開辟了寧德地區技術類知識產權案件審理便捷通道;寧德檢察機關打造“益企寧德·檢察護企”品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為“寧德智造”和小微企業“創業創造”提供硬核司法支撐;寧德公安整合8警種254個事項,打造全省首個公安全警種綜合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一窗通辦”“一警多能”,打通服務企業群眾“最后一公里”;寧德市司法局探索“法律體檢”機制,有效統籌整合全市法學法律資源,常態化普及法律知識、供給法律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精準、更有成效的“個性化法律服務套餐”。 值得一提的是,寧德中院聯合市營商辦、轄區地方政府及十家市直部門,在全國首創府院聯合共益執破工作機制,通過充分發揮破產制度在完善市場主體拯救與退出機制上的積極作用,精準甄別問題企業,分類處置,促進了“僵尸企業”處置規范化、法治化、高效化。 “去年4月,我們通過企業破產重整,使天人藥業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實現從資不抵債到涅重生。企業資產總額由重組前的約5000萬元增長至1億元,業務市場不斷擴大,遨游太空的38000粒太子參種子也得以安家。”寧德中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法院已與市場監管、公安、稅務等多部門建立便利破產工作機制,共同推進困境企業重生和“僵尸企業”出清,有效激發市場要素盤活、地方信用評價、執行積案清理、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共益效應”。2022年以來,寧德企業失信數從峰值2206家減少至533家,同比降低75.8%。 (本報記者 龔麗雯 黃錫順 通訊員 李佐登)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