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公安局東街派出所75年來不斷暢通警民溝通渠道———— 在與時俱進中堅守為民初心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1月22日訊 穿過寬闊繁華的東街口,沿著一路商鋪林立的東街步行數百米,轉入仙塔街,福州市公安局東街派出所便坐落于此。 東街派出所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公安派出所。建所初期,30多名民警“出警辦案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辦案全靠一支筆、一張紙”。 “條件雖然艱苦,但是民警毫不氣餒,反而充滿激情和干勁,總是想著如何更好地維系警民情。”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東街派出所第一任所長江回憶,早在1957年,該所就開展以“警民一心”為主題的“愛民月”活動,將愛民、親民、為民作為派出所光榮傳統,在與時俱進中堅守為民初心。 溝通:從“聯系卡”到“承諾卡” 黃榮魁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擔任東街派出所所長。“為加強警民聯系,1991年,我們率先推出印制有民警姓名和電話的‘警民聯系卡’。推出‘警民聯系卡’不久,就有居民打電話向民警求助。”黃榮魁介紹道。 當天,居民王先生在電話中向民警道出苦惱。原來,王先生的鄰居陳大爺有撿廢品的習慣,經常將撿拾來的廢品堆在樓道內,不僅擠占王先生家門前,也影響衛生環境。王先生對此苦不堪言,多次與陳大爺協商無果。接到王先生求助后,民警立即實地查看情況,并聯系居委會一同介入處置。最終經過協商,陳大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將廢品堆放在樓道內,雙方握手言和。 時光荏苒,民警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生活的工作方法沒有變。“1996年,東街派出所開始發放‘服務承諾卡’,向社會作出“八項承諾”,包括戶口、身份證、政審、各類證件的受理及審結時限等,將愛民便民服務做到了群眾心坎上。”東街派出所現任所長陳興介紹。 咨詢:從“窗口”到“微信群” 如今的東街,地處福州市中心區域,既毗鄰繁華商圈,又有成片老舊小區,人口密度大,轄區街巷縱橫交錯、沿路商鋪分布密集、機構單位眾多,管理起來并不輕松。 新時代有新考驗。如今,民警不必事事光靠雙腿跑,但如何能更好地為民服務?“我們的辦法是建立‘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并建立涵蓋轄區2.2萬居民的198個‘平安微信群’,隨時接受群眾咨詢求助。”陳興說。 “警官,你好!我父親身份證丟了,但是他年紀比較大,可能沒辦法親自到派出所辦理,有什么辦法嗎?”今年6月底,居民張先生在東街派出所“平安微信群”向民警咨詢求助。 原來,張先生一家的戶籍在津泰路,但日常居住在銅盤路。張先生的父親張老的身份證不慎丟失,導致醫院看病、銀行辦事都不方便。而且張老已年逾九旬,腿腳行動不便,連日常飲食起居都要人照料,更難以親自到東街派出所辦理新身份證。 “您不用擔心,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我們可以上門辦理。”民警在微信群內的回復,讓張先生吃下了“定心丸”。隨后,民警與張先生線下取得聯系,了解清楚其父親的情況,并約定了上門辦理時間。到了約定日期,民警攜帶筆記本電腦、攝像頭等設備驅車30多分鐘到銅盤路,上門為張老辦理新身份證。“線上咨詢,上門辦理,高效便民!為東街派出所點贊!”7月22日,當張先生到東街派出所領取父親的新身份證時,不禁豎起大拇指點贊。 據介紹,“平安微信群”除了接受群眾咨詢求助外,還開展安防宣傳,推動鄰里守望、志愿互助、警民聯防,讓警民溝通有了更為快捷有效的途徑。“‘平安微信群’連接村居千家萬戶,真正實現民有所呼、警有所應。一個個‘平安微信群’就是一個個線上警務室。”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東街派出所社區民警林春蘭如是說。 從早期發放“警民聯系卡”到如今建立“平安微信群”,東街派出所警民聯系溝通形式一直在與時俱進。“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愛民、親民、為民的初心永遠不變。”陳興說。 (本報記者 吳怡星)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