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自鄰縣來,閑聊中說到該縣某村的黃桃今年大豐收,但果農們因“多收了三五斗”而為銷路發愁。當地一位在沿海大城市高就的鄉賢知道后,主動聯系了一家大企業采購鄉親們的黃桃。果農很高興,想到黃桃有主,而且路徑可靠,于是在發貨時,將一些原本要淘汰的次品也塞進紙箱濫竽充數。正當果農們竊喜之際,沿海大城市的鄉賢傳話回來了:收貨的企業看到果品之后,大失所望,已向該鄉賢表示,看在他的面子上,已經發過來的貨且勉強收下,后面的就別再發過來了。 朋友感嘆,這些自作聰明的果農,就因為仗著有鄉賢牽線,企圖以次充優多賺幾個小錢,結果斷了自己的后路。黃桃的保質期不長,可想而知,今年他們雖然僥幸賣出了幾個次品桃,但換來的損失何止百倍。 前不久,一位電影導演告訴我,他們劇組在某小鎮的一條老街拍攝有關鏡頭,一時給原本冷清的老街引來大量的人流。與劇組駐地相鄰的一家雜貨店,因此生意異常火爆,每天的礦泉水、冷飲、面包之類供不應求,由以前幾天進一次貨變成了每天要進幾次貨。老板賺得眉開眼笑之際,導演向他提了個小小的請求:上他家二樓的陽臺看一下景,如果合適,考慮放一個機位在他家陽臺拍攝。老板想也沒想,答復導演:上樓得給錢,不給錢不能上;架機位更得給錢,不給錢想也別想。 導演大吃一驚,上個陽臺還收起門票來了?忍了忍,對老板說:“我們關照了你這么多生意,光是劇組就上百號人,天天在你這里買這買那。還有,那些觀眾也是我們吸引過來的。大家在你這里消費了那么多,怎么這點情誼也沒有?”老板面無表情:“少提什么情誼,沒錢就免談。” 導演終于生氣了。于是,陽臺不上了,機位另找地方安置了。與此同時,劇組所有人寧愿走幾百步到更遠的一個小賣部買東西,也不進那家雜貨店了。很快,雜貨店恢復了門可羅雀的狀態。 似這般目光短淺的人,可謂比比皆是。好多年前,一位在外地工作的老鄉說過一件事。老家幾個糧商通過這位老鄉的介紹,成了當地一所高校的大米供應商。不料,后來該高校發現他們竟然在大米當中故意摻沙子,于是果斷中止了其業務,還對介紹人頗有怨言,弄得這位熱心的老鄉很是尷尬。 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生子夏做上了莒父的地方官,特地向孔子請教行政管理方面的問題。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在孔子看來,干正事者,一定不能心急,要把目光放長眼,不可急于求成、貪圖小利。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孔子他老人家兩千多年前就懂得的道理,現在仍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就是圣人與凡夫俗子的區別吧! 從很多人的思維方式與言行舉止來看,貧窮與落后未必是天生的。農村有句話說“老天爺不會窮錯人”。言下之意,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短時困頓,或許是由客觀因素導致的,但長期貧窮,問題便可能出在他自己身上。上述這種貪圖眼前小利之人,如果思維方式還不改變,那就注定了只能僥幸得一點點小便宜,他們的生活怎么也難以發生本質的變化。 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因為門客眾多,留下了不少故事。其中一個著名的門客叫馮諼。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替他去自己的封地討債。臨行前,馮諼問他是否需要帶什么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缺什么就帶什么吧。于是,馮諼到了孟嘗君的封地之后,將所收到的契據都燒毀了,還假托孟嘗君之命,將債款賞賜給了百姓。孟嘗君得知馮諼的所作所為,頗為肉痛,很不高興。馮諼向孟嘗君解釋,自己此舉是給他買“義”,因為他覺得孟嘗君不缺錢,缺的就是這個。孟嘗君當時不以為然。到后來,他因得罪國君被貶回封地,大老遠便看到百姓前來相迎,這才明白,馮諼果然有眼光,其當初買下的這份“義”,比之“利”重了百倍。 風物長宜放眼量。揪住一毛兩毛的小利不放,就可能失去源源不絕的大利。成大事者,視線一定要長遠,思路一定要開闊,胸懷一定要寬廣。明代學者莊元臣說:“好目睫之利者,利在害中而不棄;好終身之利者,利在目睫而不為;好子孫數十世之利者,利在終身而不取。”(《叔苴子·外篇》卷二)對于這“目睫之利”,該取什么態度,看看古往今來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例,只要不是很糊涂,就應當心里有數了。 (李偉明)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