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索不止 綠意不息 ————龍巖中院全力推進生態司法品牌戰略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2月2日訊 在環境資源類案件中,通過“認購碳匯”等形式來賠償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近幾年已從龍巖首創,推廣到全國適用。“生態司法+碳匯賠償機制”進一步拓展了修復路徑,從司法上打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通道。 “綠碳”損失價值幾何? “能否以現有公認的評估標準,對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損失進行計量?”2022年2月,在一次與市林業局日常工作協調會上,龍巖中院生態資源庭法官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在涉林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破壞的不僅僅是森林本身,還會對森林生態服務系統造成損害,如何引導被告人在補植復綠的基礎上,自愿承擔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喪失部分的價值損失,以彌補修復期間的生態功能服務? 源于這次思維碰撞,龍巖中院聯合市林業局依托上杭白砂林場森林碳匯科研項目,制定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方案、碳匯損失量化評定,確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修復方式和措施,首創林業碳匯價值量(碳匯量*CCER碳價)計量方法,為林業碳匯損失計量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核算方法,解決了森林碳匯量測算難的問題。 2022年3月,龍巖中院聯合市林業局創新以“專業技術基礎、行政履職配合、司法修復助力”的“雙碳”司法協同實踐機制,出臺全省首個涉林刑事案件森林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龍巖市關于在刑事犯罪案件中開展司法修復森林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試行)》,探索“生態修復+碳匯賠償損失”森林生態修復新模式,有效填補涉林刑事案件修復環境服務功能喪失的司法“空白”。 發端于龍巖的《福建法院創新林業碳匯損失計量及賠償機制》寫入2023年最高法院工作報告,相應的案例入選最高法司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意見典型案例,成為打造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龍巖特色名片。 “綠碳”賠償如何運用? 在上杭縣蛟洋鎮丘坊村的山場上,苗木間距均勻,林相整齊劃一,有楓香、鐵冬青、米老排等樹種,去年春天種下的數千棵“碳匯林”樹苗都拔高長粗。 這片林子是全省首個示范“司法綠碳基地”,2022年3月由龍巖中院聯合龍巖市林業局在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創建,并委托專業機構完成替代性修復工作。 在“司法綠碳基地”進行專業的、集中的“補植復綠”,不僅保證了森林生態系統碳庫安全,還優化了林分樹種和空間結構,森林質量和景觀效果不斷提升,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持續增強。 龍巖司法綠碳基地的創建,為被告人認繳碳匯賠償金用于“碳匯林”建設提供示范實踐場所,持續探索涉生態環境資源破壞案件異地修復模式,以試驗最有利于吸碳固碳的樹木及營造方式來形成龍巖碳匯修復模式,拓展了司法和行政執法在協同保護生態治理中損害擔責、恢復生態、堵疏補漏的司法實踐。 “綠碳”機制怎么提升? 2024年1月,龍巖“法復青綠”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正式對外開放。走進展廳,循著時間長河、隨著生態變幻,徐徐鋪開“溯法尋源、思想指引、巖法相承、綠色答卷”四個單元,通過一件件紅色生態史料、一樁樁生態司法保護案例、一步步生態司法印跡,向參觀者講述著一代代龍巖法院人傳承紅色基因、牢記諄諄囑托,以最嚴生態司法、最優修復解法,守護閩西山山水水的故事。 近日,在全國法院生態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會議上,“法復青綠”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入選十年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示范基地。依托該生態修復實踐基地,龍巖中院聯合環境行政部門、高校等九家單位,設立首家生態修復司法協同中心,簽訂《生態修復司法協同中心共建協議》,打造生態司法與行政執法協同、生態審判與法學科研協同、生態法治與技術創新協同的“三協同”新格局。 在“三協同”模式下,龍巖中院積極參與到福建高院、福建省林業局開展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司法賠償機制完善工作,從司法層面探索對包括森林固碳以及空氣凈化、森林防護、涵養水源等生態服務功能進行全面賠償修復。 8月20日,龍巖中院二審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陳某森盜伐林木罪案,首次適用新出臺的《福建司法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價值量核算方法(試行)》,率先在森林資源刑事犯罪案件中對被告人破壞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進行司法修復,助力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的高質量實現。 這也是龍巖中院繼首創林業碳匯賠償機制后的又一次先行實踐,進一步拓展了修復路徑,推動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損失賠償案件審理經驗,從司法上打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通道。 “筑牢綠色司法屏障,‘碳’索永不止步。龍巖法院將持續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司法品牌戰略,打造更高質量、更加亮麗的龍巖樣本。”龍巖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陳明聰堅定地表示。 (本報記者 邱玉香 通訊員 通訊員 林成龍 孔晗悅) |
找福建律師 、看福建新聞 、免費法律咨詢 ,就上福建法治網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
地址: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0591-87870370
版權所有: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涉未成年舉報電話:0591-87521816,舉報郵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